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上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五个结合

2014年05月04日 17:05 佚名 点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培育的重要任务。一个时期以来,“思政课不好教”成为一些思政课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叹。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思考。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认为上好思政课需要努力做到五个结合。

一、爱生与敬业相结合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生”是教师的职业人格要求,也是让学生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理论的前提。为师之道,必须热爱学生,犹如父母爱护子女。读一读《论语》,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孔子与学生之间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充满爱心的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充满感染力。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会产生发自内心的信任、亲近与尊重。师生产生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教师讲授的内容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

要讲好思政课,除了“爱生”,还要“敬业”。这里的敬业,就是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教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自己首先要真信、真学、真懂、真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现实社会问题。这样,教师讲起课来就会理直气壮,就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就会对学生产生大的影响。教师的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崇高的理想信念,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像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相结合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思政课教育的社会功能,生怕偏离教学大纲,讲课时面面俱到,一味灌输,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这样的思政课很难被学生接纳和认同。二是片面注重个体功能,只关注学生的兴趣,迎合学生的价值倾向,满足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而放弃了社会要求和原则。

为防止以上两种倾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找到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需要之间的契合点。这一契合点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思政课的社会功能就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取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在社会功能实现的同时,学生个人成才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两个需要”结合的实质是将思政课教育的宗旨与受教育者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两个需要”结合得好,既造福社会,又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

三、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人们过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为此,必须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上好思政课的前提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决定了思政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特别反感对他们进行概念化的说教。教师上课不能满足于完成额定的教学任务,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师生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产生精神上的碰撞、融合,从而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失去引导,也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就越需要教师对思政课教育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更高级的育人艺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非常渴望生动鲜活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多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证明,采取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效果比较理想。师生对话是最直接的互动方式,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对话的形式要不拘一格,教师尽量多走下去,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话的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背景,让多数同学有参与的可能。这样就能够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魅力来征服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从而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理论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便是空头理论。现在的大学生不是不喜欢思政课,也不是不关心理论,只是他们对空头理论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单纯依赖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第二课堂。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大学生信息来源日益复杂化,思政课教学不能游离于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引导他们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全面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将课堂教学牢牢扎根于宏阔、跃动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让它折射出时代的光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教书。既教书又育人,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不仅要传授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是为教书而教书,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让学生做一个知识、能力都很健全的人,做一个思想、行为都很健康的人。因此,思政课教师的人格修养比其他学科教师要求更高。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教书”与“育人”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要既善于在教书中育人,即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影响学生,为学生提高觉悟奠定思想基础,又能够在育人中促进教书,通过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促使自己把书教得更好。

社会在发展,教育对象在变化,思政课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只要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展开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够使思政课听之有趣,学之有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能够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上一条: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下一条: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化”教学改革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9778818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