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教育报》刊登了题为“高职教育应走出‘制器’时代”的文章,认为高职院校不仅要传授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也要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任务。反思一些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有些现象确实令人堪忧。
在教育内容上重技能轻人文
不少高职院校都是单科院校,其中一些院校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轻视人文科学教育,使人文科学教育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是有知识无智慧、有技能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社会成员。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要面临未来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升级、岗位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除了重视技能的训练之外,还要通过人文科学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与事业心的社会人,成为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曾说过,“如果仅仅是学习一种专业,掌握一门技术,就不会拥有清醒的头脑,也不会融会贯通,最后是难成大器”。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开设必要的技能课外,还应增加一些人文科学课程,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播下种子。
在教育理念上重专业轻通识
高职教育一直强调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理论够用,然而这里的“高级”和“理论够用”是没有客观标准的,理解也因人而异。一些高职院校为了降低教学成本,尽量压缩理论课时,客观上造成学生轻视理论的弊端,存在功利主义至上、技能至上的价值取向。学校和教师也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注重学生操作技能训练,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某个职业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不仅应该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更要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如果高职学生只是为了学会“怎样做”,那么他们可以直接到工厂、医院、商店由师傅带即可。但这样培养的人只能是“匠”,只能是机械地不断重复,很难提升,很难改进,更谈不上创新。而理论素养、抽象思维一旦形成、一旦内化,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会成“师”,才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有所超越、有所创新。
在思政工作上以宣传代教育
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智慧,每个人都能使用这种智慧应付环境、解决问题。受教育者必须自己参与,把知识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教育与宣传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启发,后者依靠灌输。宣传的结果是预设的,而教育的结果是生成的,因人、因不同的情境而异。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含有太多的宣传成分。一些教师的教育者角色过强,把自己认为是知识、真理的占有者和化身,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和塑造的对象,学生一直处于服从的地位,学生和教师缺乏人格的平等与尊重,导致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一些教师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情感,教学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情感变化和行为改变,造成教育的效果不佳。(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刘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