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用优秀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2012年03月30日 09:37 佚名 点击:[]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易没有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变成传统意义上的宣传说教课,而是运用自己扎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学,有的放矢地解除他们的困惑。“让学生们说、让学生们做”,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哲理性以及与学生心灵之间的亲和力。从“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小悦悦事件和传统道德观”,一个个了解学生特点、抓住社会热点、讲清理论难点、突破教育盲点的课堂主题开展下来,王易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活”了。

一名劳动人事学院2011级的新同学在课后说:“王易老师是内功深厚的人,她的魅力是敦实笔直的理论树干和曼妙柔细的思想枝叶。古代经典、现实案例、思政理论,她信手拈来。”

王易就是这样善于以优秀的传统及现代文化为线索,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刚健有为”、“仁爱和谐”、“孝与忠”、“义与利”等每一个专题,都在王易的叙述中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与现实紧密相联。

有一堂课,在讲述了著名的禅语故事“闻木樨香否?”后,王易对学生们说:“生活是一场学习。最根本的学习就是人格的提升与完善。修养来源于生活,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活本身更能教会人成长成熟。无论你身处社会的哪个角落、职场的哪个位置,不管你身处哪一种人生境遇,生活中其实时时处处都散发着淡淡的木樨花的香味。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只要你有一颗正直敏锐的心灵,你都能够从你接触的每一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中发现那些值得品味、思考和学习的东西,并且从中有所收获。”一席话,让学生们露出了如同故事中恍然悟道的黄庭坚一样的表情。有名学生在博客中说:“心情烦躁的时候,看到王易老师的这段文字,便觉淡定多了。”

“我认为教学是一个师生情理互动、心心相印的过程。”从教12年的实践让王易清楚地认识到,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同时,教学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双向过程,而不是一方给予的单向过程,因为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富有遐想和抱负,对老师也有更多的期待。“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知道的我必须烂熟于心,在课堂上学生也给我很多启发和灵感,所以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邮箱、博客、工作室成为王易与学生们互动的第二平台,她总是及时把教学案例、讲义、课件及其他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便于同学们查阅。她还在网上为学生答疑咨询,解决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来是王易老师的一大教学特色。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从2006年开始,王易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环节落实到当前大学生存在问题的调研上,以大学生存在的有代表性的思想理论问题和在学习、生活、成才、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调研活动融思想性、责任感、荣誉感于实践之中,激发起同学们极大的参与热情,更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和思考问题。

这个深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已经坚持了5年,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中共党史出版社把学生们撰写的优秀调研报告结集成册,先后出版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和《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3本书,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在其中一本书的序言中所说:“它既是一本关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又是一本真正来自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透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广大师生们教学相长的真挚情感、真诚探索和创新努力。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现代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和审视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

上一条:跳出“温室”思维 担负成长重任 下一条:石秋杰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昌举行 “博导妈妈”感动洪城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9778818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