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战略任务。按照党中央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当前,教育部门紧紧围绕“融入”这一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学校管理的最佳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走进学生头脑,融入学生心灵。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核心观点】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门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案例】
挖掘各学科的德育点,开发德育校本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渗透到各门学科中。2005年,上海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的“学科德育”实践,使德育主阵地从课外转向课堂,融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在“教育回归本源”的理念指导下,上海市根据中小学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资源,编制了涵盖中小学全部21门学科54个学段的学科德育实施意见,为每一学段、每一门课程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
“学科德育”引爆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注重“以情育人”、“以史育人”,物理、化学、地理等自然科学学科注重“以理育人”,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注重“以美育人”。教材中隐含的育人内容被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对接,潜移默化渗入学生心中。
以社会实践为着力点,内化为个人道德感悟
【核心观点】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案例】
“初一、初二的‘社会大课堂’,是我们每周最期待、带给我们最多惊喜的课程。每周奔走于不同的地方,汲取校园里没有的知识,好奇心被一次又一次地勾起。我们在自己的探索发现中,收获惊喜,收获感动,心灵受到震撼,得到滋养。”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学生林杨湄说。
走出课堂小天地,走向实践大课堂。如今,北京市统筹社会资源开展的社会大课堂活动已经成为知名品牌,广受学生喜爱和社会赞誉。
构建社会大课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北京市政府专门将社会大课堂建设列入办公会专题研究,纳入为学生服务的政府实事工程,并成立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和动员。目前,全市共统筹市级资源545家,市、区两级资源1260家,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样、自主选择的实践平台。
统筹资源只是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对接和有机结合,才是提高社会大课堂使用效益的关键。为此,北京市、区县财政3年累计投入1亿多元专项资金用于课程开发、信息平台建设、刷卡机配备、学生参加社会大课堂活动车费补贴等,为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发挥文化影响力,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核心观点】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中小学生的重要载体。中小学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
【案例】
近年来,河海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其中,河海大学重点推动“水文化教育中心”建设,成立了水文化研究所,建设了水文化网站,大力弘扬“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点推出“航空航天教育展览中心”,进一步丰富国防文化、“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内涵;南京师范大学重点打造“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南京医科大学重点推动“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中心”建设。四校围绕各自优良传统、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交流、相互借鉴,形成并倡导体现四校特色的先进文化。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文艺会演、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学生的文化生活得到充实与丰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得以形成。
全员育人,形成合力,融入学校管理
【核心观点】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要以育人为本。
【案例】
山东省聊城二中针对本校寄宿学生成长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的特点,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导师从任课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中择优选拔,并进行岗前培训,每位导师负责10至15名学生。在认真做好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导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
“导师在工作中自觉承担起了3种角色——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做良师,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鼓励指导;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该校校长李若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