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2011年09月15日 15:50 佚名 点击:[]

第27个教师节来临,让我们把崇敬和祝福献给人民教师。

27年,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过一瞬,但在这27年里,中国的教师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经历天翻地覆的时代巨变,广大教师与时代共进步,和国家同飞跃,在平凡的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不平凡的辉煌。

站在时代的高点上,面对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征程,为人师者如何培养人才,创造新的辉煌,是时代对人民教师提出的新挑战。面对新航程,教师的坐标在哪里?该怎样去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

铸就人力资源强国的坚厚基石

(一)让我们透过历史烟尘,回首教师传承创造人类文明的传奇,去寻找做好教师的密码。

“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这是教师追求的高度。

春秋鲁国,在周游列国14年之后,68岁的孔子回到了故乡,抖落风尘和疲惫,欣然开讲,成为一位“全职”教师,立就“万世师表”的伟岸身姿,这一年是公元前484年。几乎在同一时期,在遥远的希腊,苏格拉底正在广场上、庙宇里、作坊里向他人传授知识,为造就治国人才成为一名“义工”。他把智慧的火把递给了柏拉图,柏拉图传之亚里士多德,三人以“古希腊三贤”的身影站在了古希腊文明之巅。

两段历史故事,同样光辉典范。透过这一遥相呼应的历史画面,我们看到了作为教师光辉典范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知识、智慧和德行。东西方时空交织的文化底蕴,注定教师从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再也放不下的人类文明传播的重任。古老而新鲜、平凡而崇高、清苦而充实,从此便与教师这一光荣职业长相厮守。教育事业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奠基作用,决定了伟大教师必然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觉醒者和文明飞跃的推动力。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放眼千年,教师为文明的传承、国家的兴盛、民族精神的塑造及学生成长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世人所敬重。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教师的气魄。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教化学子,传递着中华民族文明之火。孔子伟大的教师生涯中,弟子三千而贤者七十二人,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广收门徒,成就了书院教育的辉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古代浩瀚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师者高大的身影,他们以言传身教的姿态去教书育人,去匡正时代的道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中国教师的担当。

在中国从黑暗走向黎明的艰难跋涉中,在那些风雨如磐的日子里,许多教师放下“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悠闲,奋起呼喊,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他们以教师的身份点燃救国的火炬。而毛泽东在他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更是多次当过教师,1921年底,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在《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上写道:“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教育学”,“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教育事业”……

这是一群无畏的教师,他们向黑暗劈出利剑,点燃了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引导着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投身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二)黑暗散去,阳光普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以大无畏的勇气去探索民族的富强之路。“一穷二白”,是艰难的起点;“人口众多”,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曾经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难题,富强之路应该从哪里起步?

一切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始。改革开放前夜,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尊重”的科学论断,这一站在国家和民族命运战略高度的论断,影响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方向。

历史终于寻到了这样一个节点。1981年,一份由17位政协委员提名、被全国政协编为170号的提案交到了历史前台: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1985年1月,教师节这个光荣的日子被定格在9月10日。

“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这是国家的承诺和期待。

“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几代领导人振聋发聩的讲话犹在耳边。邓小平说,“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江泽民说,“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尊重教师的劳动”;胡锦涛强调,“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

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设立教师节到教育法等法律的制定,党和国家千方百计改善教师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从此有了法律保障,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日益深入人心,且不断变为真真切切的现实。毫不过分地说,中国教师意气风发地走进了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企及的深得厚爱的新时代。

尊师重教,是推动中国走向富强的时代之声。

走向富强意味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合格人才。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师。

历史不会忘记,并将永远铭记,中国教育发展的世纪伟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有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教师。

改革开放越深入,教师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就越重大,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也达到新的高点。当今时代,教师正在成为时代发展浪潮上最耀眼的教书育人的起舞者。教师推动着改革深入发展,改革推动着教师素质提升,二者在相互激荡中完成了各自螺旋式的上升。

可以说,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强国之路上,教师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更是民族素质提高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者。在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上,教师成为奠基中国现代化大业、铸就人力资源强国的坚厚基石。

无愧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三)即便是最苛刻的批判者,都不得不承认:中国这艘载着13亿人口的巨轮,正不可逆转地驶向伟大复兴的新航程,正不可阻挡地将人民的自由幸福推向新高度。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从未以这样的角色出现在世界的舞台。

让我们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里,回望一个国家的成长;也让我们在一个更加清晰的路径下,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果说,这是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总论断,那么教育的坐标在哪里?“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如果说,这是对中国教育所处战略地位的总概括,那么教师的责任是什么?

现代化建设提速和人力资源竞争加剧,这是中国教育恢宏演出的时代剧本。

现代化的梦想,穿越了两个世纪。这个曾遥不可及的梦今天离我们如此之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化提速的时代指针鲜明地拨向了人才和创新。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今天,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子,人才和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人们期待一个回答:中国现代化,教育书写怎样的传奇?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启动了二战以来最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7000多亿美元支出中近1000亿用于教育发展。总统奥巴马慷慨陈词:“今天教育滞后就意味着明天竞争出局。”由美国观世界,知识已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中国,要在未来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必须精心谋划教育发展。

当中华民族进入“复兴时间”,当教育规划纲要再次明确“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方针,谁都能看出来,伟大的时代让中国教育站在了新的高点。教育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世界注视着我们,时代考验着我们。

(四)中国教育“由大到强”,这是中国教师身处的时代坐标。

风云激荡一甲子。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但是,我国还存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教育,最大的症结是“大而不强”。“由大到强”,凝聚着一个崛起的大国对教育发展路径的深沉思考,这是中国教育的成长誓言,也是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

毛泽东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遑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精辟地论断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

看看我们的近邻,印度响亮地提出:整体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质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日本,不惜花大气力对“指导力不足教师”给予因人而异的帮助。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诚哉斯言!有1600万教师不懈奋斗和持续努力,中国教育“由大到强”的目标离我们还远吗?

社会急剧转型、全球教育变革,这是中国教师面临的时代课题。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关注规模到聚焦质量,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教师相应有了更高的期盼。教师素质,第一次被提升至教育品质的高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一些教师在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冲击下,表现出无所适从、无可奈何甚至无所顾忌。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师德?该怎样重塑师德?

教师,因教书育人而得到人们尊敬。承认教师职业的高尚,就要承认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社会底线”之上的要求。但精神高尚不等于物质贫乏,我们既要提高教师待遇,维护教师合情、合理、合法的物质利益,同时要大力弘扬崇高师德。

新世纪以来,教师正在经历一场“观念风暴”的洗礼。全球教育变革高歌猛进,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终身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在随之调整,相应对教师的知识、观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你不能成为课改的推动者,就必然会成为课改的阻碍者。”一名教师的博文曾激起广泛共鸣。基础教育新课改启动10年,部分教师仍难以适应课改要求,陷入了“新教材老观念旧教法”的怪圈。今天,要与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教师必须进行专业的提升。否则,学生就会被耽误,教育就会被耽误。

“肩上负着重任,脚下布满荆棘”,你准备好了吗?

肩负引领改革的光荣使命

(五)教师,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今天焕发出新的光芒。引领改革、培养人才、传承文明,这是新时期教师肩负的光荣使命。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千千万万的教师。马克思说,人,唯有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唯有教师,是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中国教育由大到强的新征程中,教师要担当起改革引领者的角色。

从历史来看,教师是最具改革动力、创新活力的群体。正是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

上世纪60年代,当斯霞主张“教师要爱学生”,却意外引发对“爱的教育”的大批判时,谁又曾想到,40多年过去了,热爱学生早已融入教师的血脉。上世纪80年代,当李吉林自愿到低年级任教,探索合乎儿童天性的情境教学法时,谁又曾想到,如今,这种中国特色的教学方式,早已风靡大江南北。

教育发展史上,诸如此类的改革不胜枚举。事实证明,教师所蕴含的创新能力不可低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贵在激发教师的首创精神。

从现实来看,教师是最可能也最应该引领教育改革的群体。“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最善于发现问题,也最善于解决问题。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很多引发变革、推动改革的教育问题,都由教师首先提出,最终也由教师解决。可以说,正是教师日积月累的实践,不断推动教育改革的轨迹回到尊重规律的原点。

作为中国教育由大到强的推动者,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主力军,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创新的涓涓细流,汇成改革的汪洋大海。

(六)教书育人是教师亘古不变的天职。时代的变迁,赋予这份天职更丰富的内涵。

不同于封建社会,教师为君王培养维护礼教秩序的统治工具,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教师为资本家培养流水线上的“生产工具”,在社会主义中国,教师要为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教师沉甸甸的责任。

不同于传统时代,师者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之乐,在人人成才的今天,教师应当将“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骄傲”当作快乐之源。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和特长,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正确引导。”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人成才,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时代命题。

不同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古代,在知识经济主导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我们对人才最强烈的呼声。杨振宁曾如此对比中美学生: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好得多,但10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任重而道远。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正是时代所趋、人心所向。

(七)教师职业的两端,分别连着过去与未来。过去那端,是前人留下的浩如烟海、郁如邓林般的文明成果;未来那端,则是尚未启蒙、有待教化的年轻生命。将过去的文明传递给未来的希望,考量着教师的能力和智慧。

师者,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者。教师对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主要依靠育人来实现,贯穿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等育人的各个环节。教师将前人积累的文明成果,经过消化吸收、扬弃创新,传递给青年学生,既利用先进文明成果培育新人,又通过育人传承与创新文明,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师者,价值的弘扬和坚守者。教师既是学生的表率,也是社会的榜样。无论社会风气如何变幻,教师作为价值坚守者的使命始终不变。时代风貌向上,教师自当率先垂范,弘扬正气,在人们心中树立价值的时代标杆,成就一个社会的高度;社会道德滑坡,教师更应该坚守价值,捍卫良心,保存先进文明的火种。

弘扬昂扬向上的教师精神

(八)“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今天,我们需要大力弘扬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勇于创新、阳光进取的教师精神。这种精神能团结一支队伍、坚定一种信念、凝聚一股力量,是推动中国教育前行的不竭动力。

热爱学生是教师光辉厚重的职业底色。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精彩的比喻,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正是因为有了对学生无私的爱,以殷雪梅、谭千秋为代表的教师楷模,才会在电石闪光之间,本能地做出牺牲自己为学生打通生命通道的壮举。

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纵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热爱学生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职业底色。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惊天动地的生命壮举之中,更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点滴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差别的爱,不管是“学优生”,还是“潜能生”,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不管是健康学生,还是残障儿童,都需要教师用同样的爱,去照亮他们的生命成长之路。

(九)无私奉献是教师美好崇高的职业操守。

奉献从来都与教师职业紧密相连。教书育人是最细致、最复杂、最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倾注全部的精力和毕生的心血。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需要教师不断为自己发展尽责、为学生成长尽心。

独臂教师徐子麟,扎根大凉山21年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还有无数辛勤耕耘的一线教师,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如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

教师不仅仅是用来谋生的职业,更是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无私奉献是一种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教师对知识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本身就是一种奉献;无私奉献是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光荣伟大的育人使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奉献就在每个教师身边,可感可触、可学可做:扎根乡村山区是奉献,上好每一节课是奉献,精心批改作业也是奉献……教育事业的未来,因奉献者的努力而充满希望。

(十)勇于创新是教师不断前行的职业推力。

“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音犹在耳。

时代巨变,当历史的车轮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长流水”。当信息化浪潮袭来,教师“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远去;当独生子女成为学生主体,教育的方式必须调整;当世界教育变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的“知识内存”应当升级……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挑战,只有敢创新、会创新的教师,才能挺立在教书育人的时代潮头。

善于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勇于创新的教师,不仅善于向书本学习,更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勇于创新的教师,能在平凡中发现他人熟视无睹的教育之惑,能在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把握教育本质,能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对象,因时、因情、因材施教,在保护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十一)阳光进取是教师健康向上的职业形象。

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理所当然也应该是最阳光的人。正因如此,以王思明、霍懋征为代表的优秀教师,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保持积极的姿态和阳光的形象。只有身心充满活力、生活充满阳光的教师,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温暖的优质教育。

近些年,身心健康状况欠佳、职业倦怠成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降低了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教育是需要阳光、需要激情的事业,教师不仅要有红烛、春蚕的奉献之美,更要有红日、鲜花的生命之美。美,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的教育。

时时皆教育,处处皆生活。热爱生活的教师一定热爱教育。阳光进取的教师不仅有健康的体魄,更有昂扬的心态,他们追求卓越,努力超越自我,能时刻把自己的精神指针拨向健康阳光的刻度。阳光进取的教师,在成就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回望历程,国家设立教师节27年的背后,是中国伟大转型的背影。时代列车正在繁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大地上飞驰,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进行着最辉煌的出场。

回望历史,过去的百年里,中华民族完成了救亡图存、独立自主的伟大梦想,历经改革开放的华丽转身,提交了迈向现代化的完美答卷。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大气磅礴的语境。

环顾现实,我们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国速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中国教育发展最刻不容缓的时代重任。

使命在肩,号角长鸣,人民教师再次启程!

上一条:和美国国家年度教师面对面 下一条:让良知扶起摔倒的道德!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9778818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