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团体辅导法”引入“基础课”的范例阐释

2011年10月26日 11:12 佚名 点击:[]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单向灌输、我说你听、“一言堂”、缺少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笔者以“团体辅导法”引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为依据,从学理基础、典型范例、效果评析三个方面阐释了“引入”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

团体辅导法; 基础课; 范例

就全国而言,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有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缺乏积极应对、创新意识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单向灌输、我说你听、“一言堂”、缺少教育教学对象的积极参与、缺少与教育教学对象的主动沟通,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笔者多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从2009年起,开始尝试将“团体辅导法”引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中来,并先后在威尼斯官网的2009、2010两个年级的“陈赓教学实验班”、“高水平运动员班”、自动控制、导航、仪器仪表、财会、电子商务、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1100多名学生的7个“基础课”教学大班中使用了这一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引入”的学理基础

研究表明:“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有着广泛的内在关联性,将“团体辅导法”引入到“基础课”中来,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一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对象具有一致性。“团体辅导”按功能可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成长性团体辅导”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团体咨询形式,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更受关注。“成长性团体辅导”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主动参与、表达自己,进而找到大家共同的兴趣与目标,重点放在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方面。“成长性团体辅导”比较适合于高校大学生,他们年龄相近、文化程度相同、生活环境类似、又抱有同样的发展课题或面临同样的苦恼,如学业、交友、人际关系等,这种“同质性”的团体成员相互间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从而达到辅导的目的,显然,我们所要引入的“团体辅导”是前者。

二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目标具有相融性。团体辅导专家普遍认为,团体辅导的目标可以分为“特定目标”、“过程目标”和“一般目标”。“特定目标”是指每个团体辅导都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过程目标”是指团体辅导需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目标”是指无论哪种“目标”的团体辅导,都要通过各种团体活动的形式,使参加者获得生长、发展的机会,强化他们的兴趣与经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习惯、态度与责任,更好地适应社会。“基础课”按其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课程目标”、“章节目标”和“课堂目标”。“团体辅导”与“基础课”尽管归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团体辅导的“目标”与“基础课”的“目标”有着较多的相融之处,特别是在“适应社会”、“培养责任感”、“澄清价值观”等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原则具有相通性。多数专家认可的“团体辅导”原则主要有:“民主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启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这些原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引导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相比较,除“政治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突出强调课程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观点外,二者之间体现出了较多的相通性。

四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作用机制具有契合性。支撑“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他借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他强调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团体内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团体辅导的作用取决于团体成员的参与和互动所产生的“场效应”。主张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使团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受到“成长的力量”。按照这一理论,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参与”、“互动”、“体验”和“反思”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而这四个环节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作用机制的不懈追求。

二、“引入”的典型范例

“基础课”是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刚刚进入校门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目前全国各高校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重点教材”,它将“基础课”的结构设计为1+8:即一个绪论,8章内容。整个教材除第七章、第八章是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容不完全适合“团体辅导法”外,其它内容与“成长性团体辅导”的要求是基本吻合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引入了多项“团体辅导法”,现仅举三例,以飨读者。

范例一、《今生今世三个“最”》

一是辅导目标:这是一个讨论法的范例。结合教材《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达到如下辅导目标:(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理想,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二是辅导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做集体放松训练,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今生今世,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三个问题,然后写在纸上,并与本组同学进行讨论。

三是辅导准备:(1)轻松舒缓的音乐;(2)事先设计好的3个问题;(3)每人一张纸和一支笔;(4)按所坐的座位,前后每10人左右划分为一组;(5)每级推选1人作组长。

四是辅导地点:“基础课”上课教室。

五是辅导程序:(1)请学生在各自的座位坐好,放松心境,去除杂念;(2)在轻松舒缓的音乐中,跟随老师的指令,闭上眼睛,慢慢站起,双肩高耸,牙关咬紧,手臂抬起,紧张十几秒后,再放松,反复几次;(3)热身结束后,让学生看着大屏幕(或黑板)上“辅导内容”中的上述三个问题,每个人在纸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时间3-5分钟;(4)各自写完后,如果没有特别的隐私,就与本组的同学交流、分享;(5)由各组组长把大家的答案归纳整理后,到前面介绍本组情况,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6)教师根据各组介绍的情况,进行讲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的类型和层次,理解不同理想间的相互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范例二、《主题联想接龙》

一是辅导目标:这是“基础课”中的一个游戏法的范例。结合教材《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围绕“爱国主义”这个主题,要求学生进行词语联想,凡是与“爱国主义”相关的词语,都符合本游戏的要求。以达到如下辅导目标:(1)使学生全面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才是爱国;(2)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政治信仰。

二是辅导内容:由学生联想与“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密切关联的词语,然后各团队成员按所排顺序,每人逐一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语,要求每人每次只能写一条词语,相互不能重复,在规定的10-15分钟时间内,写得最多的团队获胜。

三是辅导准备:(1)多媒体屏幕上呈现爱国主义主题的图片和主题词;(2)准备好粉笔;(3)每个小班推选出10-15人,也可由学生举手,教师课堂临时指定自愿参加者;(4)组成3-5个“接龙团队”,每队确定1名队长,负责全队的组织协调工作。

四是辅导地点:“基础课”上课教室。

五是辅导程序:(1)由教师先回顾总结第二章第一节“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内涵”、“时代价值”等内容做知识铺垫和游戏前的“热身”;(2)明确游戏规则;(3)由队长组织本团队成员面向黑板按纵列排好队;(4)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后,各团队成员依次在黑板上写出相关词语;(5)教师掌控整个游戏的时间和进程;(6)教师宣布游戏停止后,由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逐条评价各团队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判定其是否符合联想接龙的要求,每条词语1分,分数最高的为优胜团队。

范例三、《洞口余生》

一是辅导目标:这是“基础课”中的一个角色扮演法的范例。结合教材《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达到如下辅导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的标准及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2)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应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二是辅导内容:设定极端情境:你和你的同学在明媚的春天里去郊游,不巧突然遇到了泥石流,你们全部被困在了一个洞里。洞只有一个出口,只能容一人艰难地通过,而且洞的出口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这意味着谁先出去,谁就有生的希望。每个人都想一个能够说服大家最先逃出洞口的理由写在纸上,根据组内所有成员的理由,大家共同协商,排出逃生的顺序。

三是辅导准备:(1)多媒体屏幕上呈现预设的被困情景图片或视频;(2)有雷雨交加的视听音响;(3)用教室的桌椅临时围挡成狭小空间;(4)每个小班推选出7或10人,也可由学生举手,教师课堂临时指定自愿参加者;(5)参加者每人准备好笔和一张纸。

四是辅导地点:“基础课”上课教室。

五是辅导程序:(1)每10或15人为一组,推选出1名组长;(2)各组分散开,进入用桌椅围挡成的狭小空间,扮演受困者;(3)播放多媒体视频、音频,模拟被困情境;(4)每人在纸上写出自己最先逃生的理由;(5)由组长组织讨论,将最先逃生的理由排出序来;(6)各组组长到前面介绍讨论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7)教师进行讲评,并请各组获得最先逃出洞口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悟。

三、“引入”的效果评析

一是丰富了“基础课”教学方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带来了清新、活泼的氛围。“团体辅导法”是在团体情境下“互相激励”、“多向沟通”、“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的教学方法。他使受教育者在讨论、游戏等活动过程中实现感悟与体验,这与传统的讲授法有着本质的差异。如在典型范例《今生今世三个“最”》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听着轻松舒缓的音乐,跟随老师的指令,闭上眼睛,慢慢站起,双肩高耸,牙关咬紧,手臂抬起,紧张十几秒后,再放松,反复几次热身时,整个教室出奇的静,同学们对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人生中的重大问题,表现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和神秘感。课后有的同学说:“真没想到,政治课还可以这样上,太刺激了”。在笔者“基础课”教学的课堂上,由于“团体辅导法”的引入,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课堂的活跃气氛是从来没有的,你可以看得到,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得那么兴奋,每个学生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泛着亮晶晶的光,特别是进行“分享”阶段时,场面更是令人难忘。

二是提高了“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团体辅导法”的核心理论是“场效应”理论,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价值是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入座率”、“抬头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入其中。如在典型范例《主题联想接龙》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宣布游戏开始后,各团队立即进入了激烈的词语接龙过程,没被选入团队的同学在下面为本团队“加油”,一些同学还不停的翻书,查找相关的词语,场面十分热烈。特别是教师宣布游戏停止,由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逐条评价各团队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判定其是否符合主题要求打分时,掌声、欢呼声不断,课堂中没有了打瞌睡的、看外语的、作数学题的……,同学们的眼睛都紧盯着黑板。“团体辅导法”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对教学过程关注度不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对实现教学目标“知情意信行”的最佳效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三是增强了思考理论和重大人生问题的兴趣,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述三个典型范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范例的运用都与教材中该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如《今生今世三个“最”》,是为学生理解理想的内涵做铺垫的,改变学生一谈“理想”就认为是“假大空”,促使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主题联想接龙》几乎关涉到第二章的大部分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不仅仅表现在抗御外侮、爱我河山上,努力学习,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爱国的表现;《洞口余生》更具有对教材内容理解的深刻性,凡逃生是“因为我学习好,以后对国家会有更大的用处”、“我是单亲家庭,我妈妈不能没有我”、“我还没有结婚,还没有享受生活”这类理由的,均被排在后面;而“我身体素质好,出去的目的是想办法尽快救大家”、“我受过野外生存训练,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把大家救出去”这类理由的,均被排在了最前面。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思考理论和人生问题,没有空洞感、距离感,觉得很现实。”

四是“团体辅导法”引入到“基础课”中来要防止四种倾向。一是防止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活跃课堂气氛,用团体辅导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甚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了团体辅导课,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反而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必须明确指出,团体辅导法仅仅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其它;二是防止所选择的团体辅导法与“基础课”教学内容相脱节。团体辅导的方法有多种,即使在同一种方法中,也有不同适用对象、不同适用内容的差别。方法选择得好就会事半功倍,切实起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反之就会南辕北辙,让人摸不着头脑,背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三是防止不知就里“一锅煮”,各章节都引入团体辅导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能力,形成对社会和人生重大问题科学、理性的思考习惯,引入团体辅导法的初衷是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事实上,并不是各章节内容都适合引入团体辅导法;四是防止食而不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班组规模、教学要求等均与团体辅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引入”决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加以改造和变通,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所用。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扎实实践,就会实现中央提出的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课程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樊富民.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15-32.

[2] 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27.

[3] 万晶晶.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40-41.

[4] 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1-195.

[5] 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9-136.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

上一条:刘云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下一条:育人,从育心开始--访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文明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9778818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