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文气质成就大学之美大学之用

2011年04月15日 17:16 佚名 点击:[]

大学是人类创办的最伟大的机构之一,也是当今世上最美的一种机制。然这个“伟大”和“最美”之处何在?纵观国内外大学尤其是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大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经历若干时间的建设发展,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从而表现出一种情怀,一种气息,一种氛围,这些种种的表现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人文气质。正是这种气质的存在,才使得大学独具永恒的个性魅力,令人心仪神往。可以说,人文气质是现代大学尤其是现代一流大学建设的显征。

大学精神魅力何处

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无尽关怀等人文气质,是大学精神的魅力之处,也是大学精神的根本特征。

大学自产生以来,其本质特征就是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达到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在理性、感性、悟性的探索、分析、批判的交融中,让人们远离假恶丑,靠近真善美。由此所散发出的那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无尽关怀等人文气质,是大学精神的魅力之处,也是大学精神的根本特征。

近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大学是自发产生的,自发就意味着大学独立和自治,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是自由探讨和自由表达思想的教育,旨在培养深谋远虑、对新事物反应敏锐和对人类未来负责的人才。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大学逐渐养成了人文主义的传统,形成了独立、自治、民主、自由和批判的现代大学精神,体现出一种崇尚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勇担社会责任、守护和创新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的人文气质,成为现代大学发展方向的一座灯塔。正是在这座灯塔的指引下,才有了之后以洪堡大学为代表的世界现代大学体系的建立,大学也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人类文明史中的常青巨树。可以说,人文主义奠定了现代大学精神的基础,成为它独特的气质,是现代大学精神的根本体现。

当今,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大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国内一些大学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开始有些狂躁和迷失,丧失了大学本有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缺乏独立自由意识,没有鲜明的、个性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一味按照市场的需要去发展,提供即兴式的服务。这样的服务不仅质量不高,而且导致道德与学术精神的不断消减,文化建设趋同性严重,没有了学术共同体本有的高尚性和纯洁性,最终使得大学的人文气质逐渐消解。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写道:“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我们认为,这种信仰就是指要认识、坚守和弘扬大学的人文气质,让其重归大学精神的本位。

大学功能如何实现

在自由的思考与平等的交流中培养人才,在宽松的氛围与激励的气息中研究学问,在独立自主和人文关怀中服务社会。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实无论哪一个功能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可以概括为在自由的思考与平等的交流中培养人才,在宽松的氛围与激励的气息中研究学问,在独立自主和人文关怀中服务社会。

大学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培养学生,用自己的人文气质去塑造学生。青年学生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都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此,大学要想办法创造一种适合年轻人特点的学习环境,要在他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加速器”的作用。厦门大学的做法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培养原则,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如实行三学期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生自由选专业及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都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学生创造“海阔天高”的成长成才环境。学校还积极营造一种自由思考、平等交流的氛围,让青年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定期举办“校长有约早餐会”、“名师下午茶”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院建设咖啡厅,都是力求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温馨的环境氛围,让师生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探讨学术、探讨生活、探讨人生。

大学要努力营造合理流动、有序竞争、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科研的花朵在一种最为适宜的土壤中开放。那么,“适宜的土壤”是什么?我们的理解是,大学有没有包含着对人才的渴望、对人才的尊重和对人才的理解的文化。其中对人才的渴望即为“招贤”,对人才的尊重即为“礼贤”,对人才的理解即为“用贤”。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厦门大学在90年办学里程中,一直用“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开放办学胸襟,广纳四海贤才。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打造“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不断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努力为人才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和创业环境。积极制定和完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努力营造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文化氛围。

大学要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但是大学履行这种职责必须是自主而独立的,不能放弃大学的自主权利和学术自由,不能抛弃大学的担当意识。大学必须要用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怀关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在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福建省第一位党支部书记、厦大学生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这“四种精神”是厦门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秉承传统精神,厦门大学积极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加强组织协调,主动出击,强化运作,面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积极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大学发展何以延续

一所大学要想不断发展,成为文化重镇,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气质。

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校,凭借自己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精神、治学风格等人文气质,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还可以在丰富社会文化内涵、浓郁文化氛围、塑造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应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广大,并向社会广泛传播,从而形成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辐射源,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支撑。这既是现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必须履行的义务。

自1088年西方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以来,现代大学已走过了9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大学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凝聚自己的理念,形成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人文气质。在这里,人们可以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提自己的观点;用一种怀疑明辨的眼光去听、去想、去问;怀着一种责任、一种关怀的秉性走入社会,服务国家、民族和人类。正是这种气质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支持,成为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如果大学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它继续存在的理由。

享誉当今世界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早在12世纪、13世纪就已经出现,然而由于固守传统、因循守旧,到19世纪中期,牛津和剑桥仍然还是以培养牧师、僧侣等各种神职人员为主,单纯服务于基督教会的教育机构,而那种大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关怀胸怀等人文精神却被忽略。这种办学理念和模式严重限制了英国大学自身的发展空间,导致两所高校在建立六七个世纪后,仍不过只是默默无闻的神学培训机构而已。而同期,以洪堡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则革新办学理念,开始了以振兴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教育改革,德国大学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并使德国逐步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直到19世纪末期,英国才开始进行类似的大学理念改革,牛津、剑桥等大学开始确立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理念和方向,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级的著名高校。

一所大学要想不断发展,成为文化重镇,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必须要秉持这样一种办学理念和方向,即结合自己的特点,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气质,将其作为自己办学的永恒追求。

建校伊始,厦门大学就将人文气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和方向,不断强化和提升学校整体的人文气质。当年,在建校选址时,校主陈嘉庚先生就以独特的眼光,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演武场定为厦大校址,此地依山傍海,与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为邻。在这种环境下,民族精神、山的胸怀、海的智慧以及那种脱俗、宁静的气质便会自然而成。漫步在校园中,当你赞叹这所大学的美丽时,也会对那些熔铸中西、古今文化特点,并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词语命名的嘉庚风格建筑群,如群贤楼、映雪楼、囊萤楼等,产生一种文化震撼,因为通过这些“石头(或木头)写成的史书”,你可以感受到了厦大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和文脉。厦门大学是美的,这个美不仅在于自然环境美,还在于建校90年来所凝聚和形成的人文气质美。如以校主陈嘉庚先生“爱国、爱校、自强”为代表的嘉庚文化,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为特点的校园文化,以免费米饭、免费校园网和免费矿泉水为代表的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人性化关怀的大爱文化等,都是厦门大学在塑造人文气质办学理念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实践,也是学校今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上一条:一流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精英? 下一条:百年风物 清华味道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9778818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