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华中农大探索育人新模式 师生和谐来自爱与尊重

2011年05月13日 16:24 佚名 点击:[]

华中农大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教书育人满意度”达90.7%——

师生和谐来自爱与尊重

“90.7%”——这是华中农业大学近日开展的一项对“师德师风现状的调查分析报告”中,学生对教师“教书育人满意度”的数据。

从该调研报告的其他项目类别,如:“敬业精神”、“课外与学生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也可以得到相关的印证。

长期以来,探索教书育人新模式、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一直是华中农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师生为之共同努力的一项“重大课题”。

“千问计划”让课堂无所不在

2006年11月,生科院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熊立仲向学生布置了一道“另类作业”,要求每人发自内心地问10个与本专业或课程有关的问题——他想知道“学生究竟在想些什么”。

一个星期后,他收到了全年级3个班104名学生的100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生命之谜、生命起源进化之谜、生物技术与产业化的关系、医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生物科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生物专业与就业的相关问题等。

熊立仲把问题全部打印出来,并进行了归纳分类。熊立仲说:“这么多、这么深、这么广的问题,我一个人是无法回答的。”于是他想到,动员全院的教师。

熊立仲以《让我们从问问题和寻求答案开始!》为题,写了一份倡议书,请院办给全院80多名教师每人发了一份。他倡议,希望老师们能将有些问题结合到今后给学生的授课当中去,或者直接在一些问题后面提供答案或评论。

2007年2月8日,时任校长张端品在学校网页上,就此发表长篇感言。“千问计划”由此引起全校师生热烈讨论。

一名教师在网上评论说:“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并在尊重的基础上诱导和回答学生的疑问。”

近年来,“千问计划”中鼓励“学生发问”的精神内核已被越来越多常态化的教师导学机制所传承。

在文法学院,湖北教学名师钟涨宝教授亲临“文法学堂”,告诉同学们该如何调整兴趣、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在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潘思轶教授、李斌副教授相继作客“相约星期六”,为学生们解答就业、情感等方面的疑惑;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千问计划”不断深入……

今年3月27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来到荟园区学生活动室——“问学斋”,与30多名学生交流对和谐师生关系的看法。傅廷栋认为,师生关系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体现,但共同成长、和谐发展是不变的主题。

其间,他与学生们谈起了自己的老师刘后利教授,刘教授一直支持与鼓励着他的研究,直到去世前夕还不忘提醒油菜研究的新方向。

听了这些故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学生黄晖非常高兴。他觉得,学识渊博又有着高尚品德的老师总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而73岁的傅院士却对学生们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你们也是我的老师。”

黄晖说,他多次在油菜地里做实验,碰到问题就向傅院士请教,每次傅老都会特别耐心地解答。

一名年轻辅导员的340封新年寄语

2月23日中午,直到确认340封信里没有一个错别字后,25岁的辅导员祝鑫才匆匆赶到学生宿舍,把信一一交到学生手中。这是她花费半个月时间,给340名学生准备的新年寄语。

1∶340,让学生们感叹的不仅是这个比例。大家发现,每封信均有近千字,用A4纸整齐地打印出来,装在一个精致的花信封里。祝鑫说,寒假回到山东老家后,只要有时间自己就会坐在电脑前写信,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情。

其实,祝鑫只是辅导员队伍中的一个缩影。在华中农大,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交流每天都在发生。学校建立了“学生为本、学生至上”的思政辅导员队伍工作理念,要求辅导员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活动、同实践”的“五同”工作传统,长期坚持不辍。

“我们只不过是在这个前提下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祝鑫这样对记者说。

“真诚感谢您过去对我的教诲和关爱,我会永远铭记心中!辞旧迎新之际,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11年春节期间,年轻教师刘进如往年一样,开心地收阅和回复着一条条来自学生的新春祝福短信,可容纳250条信息的手机收信箱一遍一遍清空后很快又被填满。辅导员工作经历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时刻感受着充实和乐趣,收获着感动和幸福……

刘进是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辅导员,在9年的辅导员工作岗位上,他几乎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姓名,知道他们的籍贯,了解他们的爱好、特长……

许多人佩服他的记忆力,但是刘进心里知道,其实这不是记忆力的问题。每年9月,为了尽快熟悉新生,他顶着烈日和新生一起军训,到课堂听课,晚上逐个寝室串门看望学生;为了贴近学生,他将交流平台延伸到网络,300多名学生成为他的QQ好友;为了关心学生,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放弃了安逸闲适的生活……

辅导员工作繁杂而琐碎,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而且得确保手机24小时畅通。9年的时光,因为热爱,刘进多次婉拒了被调往机关工作的机会。很多人包括学生也问他:“长时间从事同一项职业,每天还那么辛苦,你不厌倦吗?”

“我很喜欢这份与大学生一起成长的工作,我也很享受这份工作,如果可以,我愿意做一辈子辅导员。”刘进说。

“共同空间”让师生零距离交流

今年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傍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家畜传染病学专家陈焕春来到学生宿舍,与学生们共同分享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孩子们,整整一个月过去了,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收获?在家乡有没有遇到禽畜患病的问题?”

“家乡现在养猪规模都很小,小病一般老兽医都看得好,一遇大病,一群猪都会死掉。”一名学生回答。

陈焕春和25名大四学生齐聚寝室,回忆自己在德国留学的经历,告诫学生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独自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华中农大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立体化开展专家导学工作,拉近师生距离,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尝试。

在华中农大,无论是学识渊博的两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还是普普通通的教职员工,这种爱与学生打交道的情形屡见不鲜。

“给学生上课是第一优先,包括现在与你们接触,拉近距离的这个时间,我一定会留出来。”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又一次走进“共同空间”,与学生零距离地谈理想、谈人生。

“共同空间”活动是华中农大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策划的一个交流平台,旨在进一步拉近师生的距离,密切师生关系,为师生自由平等交流多提供一个空间。

目前,越来越多的师生参与到“共同空间”这一平台上,将“共同空间”互动常态化。邓秀新也多次在学校不同的场合表示:“希望带动更多老师利用课外时间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也希望同学们主动邀请老师一起来交流、探讨问题,共同促进和成长。”

上一条:老师才是我们的第一身份 下一条:高校如何高尚 教会学生做人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9778818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