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而被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在明代,龙场相对于中原和东南来说,是极荒蛮之地。
有一天,有一个年岁已大的官吏带着儿子和一个仆人离开京城去外地赴任,从龙场经过,宿在跟王阳明住处不远的当地住户家中。第二天中午,有人来报告说蜈蚣岭坡上死了一个老人,两个人在哭,王阳明料定是那要去赴任的小官吏。傍晚,又有人说,坡下又有一个人死了,剩下一个人在哭。第二天,第三个人也死了。
王阳明派两个童子去将三人埋葬,童子不愿去,王阳明说了一句话:“同是身在异乡,他们跟我们其实是一样的。”两个童子一听这话,拿起铁锨就去了。
将三人埋好,王阳明亲自去祭奠,并写了一篇祭文,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体会到王阳明之所以对客死异乡的三个陌生人怀有如此真挚的感情,是带着自悲身世的色彩的,王阳明自身跟那个暴死在赴任途中的小官吏有许多相似:同样是来自京城,同样是远任边地的小吏,同样是不知何日能归京回乡……王阳明从老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世人皆如此,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就会对别人怀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怀,所以,我们对家人的关心,对同事的关照,对朋友的关切,其实都反映了我们也想得到别人的同样态度。
而所有我们关心过的周围人,也一定会反过来关心我们,我们对别人的关心,实际上是对活在别人身上的那一部分自己的关心。
是的,我们自身有一部分是活在别人身上的,当我们说过的话影响了别人,当我们的行动激励了别人,当我们的人生轨迹让别人感动或景仰,当我们的劳作给别人带来了一片清凉,我们的精神或思想就会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而更长久地存在下去。
你对别人有多大的影响,就会在多大程度上活在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