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我的希望/让我有继续的力量/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他们是未来的希望/但愿我能给他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李宗盛的这首《希望》是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郎坤最喜欢的歌。每次唱起这首歌,歌词中的“他们”就浮现在她的脑海——那是“屋顶小学”的农民工子女,那是贵州山区的留守儿童。
自2004年上大学以来,郎坤坚持6年关爱帮扶农民工子女,被媒体誉为“最执著的志愿者”。2010年12月,郎坤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光环之外,郎坤是一个能喝二两米酒,看电影会哭,有时也会钻牛角尖的女生;是喜欢三毛作品,喜欢唱李宗盛的《希望》的女生。
这个出生于1984年的短发女生尤其喜欢心形糖果,水果糖、果冻布丁常常塞满了她的抽屉。在郎坤的理解中,志愿服务“就像一块吮不尽的甜糖”。她给孩子们发得最多的也是糖:大白兔、棒棒糖……她希望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像所有幸福的孩子一样,能够品尝生活的甜蜜。
本科4年,业余时间全给了“屋顶小学”
一边是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一边是商贩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
简陋的厕所,冻伤的小手,出租屋里伏在床沿写字的孩子,还要尽快写完作业做家务……
2005年3月27日,郎坤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这张照片,她没有想到,当她在“象牙塔”书写青春的时候,当她在亮堂堂的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在这座城市一个菜市场的楼上,竟有一所“屋顶小学”。
看着这则报道,郎坤的心被触动了,正在大一担任团支部书记的她坐不住了。深入学校一了解,郎坤才知道,孩子们的爸爸、妈妈进城打工,大都从事贩菜、家政、建筑、清洁等工作,甚至不少人以拾荒、挑扁担为生。较之城里的其他孩子,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多了几分艰辛。然而希望子女读书、读好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父母们的普遍愿望。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郎坤想,人不能选择出生,但是可以选择通过奋斗改变现状,那些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命运的人是值得帮助的。和武汉市几百家菜市场一样,江汉区高家台这家菜市场毫无特殊之处。但是,很难想象在如此喧闹的地方,在屋顶上竟然隐藏着一所叫凌智小学的学校。这是一所专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民办小学。学校在武汉市很难找到价格低廉的教学场地,不得已只好将教室建在这家菜市场的屋顶上。
菜市场的楼顶是一个平台,学校就建起围墙,将它改造成一个空中运动场,整个学校6个年级10个班都在二楼上课。在这个城市,这样的办学条件,也许10年前就已经很难找到了。孩子们每天在上面升国旗、做广播体操、玩游戏……楼下的菜市场是他们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每天教室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市场上商贩的叫卖声掺杂在一起,构成了城市里独特的乐章。
由于父母都是进城的农民工,流动性很大,所以,有的孩子今天来上课,明天就可能不来了;有的孩子才报名一个星期就要退费……学生的离开,大都是因为父母要换打工单位。于是,他们转学、退学,也有可能就从此辍学了。凌智小学刚刚建成时有700多名学生,而现在只剩300多个了。
震惊之余,郎坤联系到这篇报道的摄影记者。联系学校、实地走访、反复交流,一个月的时间,郎坤往凌智小学跑了17趟。一开始,校长担心这个女大学生也就是3分钟热度,图个新鲜或者混个实践经历就回去了,但郎坤用行动打消了校长的顾虑。终于,双方商定,由郎坤发起组织在凌智小学建立共青文明岗,进行义务支教。
光自己苦干不够,郎坤在全校招募支教老师,成立了支教团队。“当时想建立一支20人的团队。”通过网站发帖、学校发传单,郎坤竟然收到了200多人的报名,最后只好面试取舍,不久,一支20人的教师团队就建立起来了。
这使郎坤小小振奋了一把:“以个人名义发起的,一开始还怕得不到信任和支持。看来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大学生是很愿意帮助别人的。”
郎坤说,考虑到大家都不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团队主要负责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和英语课程。以前,凌智小学因缺乏专业教师很难开齐这些课程
“我是老师,也是团队负责人,要演什么像什么。”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写满了听课记录和心得。为了讲好课,郎坤在寝室里对着镜子一遍遍大声演练,打开电脑就反复看优秀课程视频。根据成员的特长,郎坤还将20人分成了不同的教学组,并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
谭婵娟、王威翰、江海龙3名同学是音乐小组的志愿者,根据安排,每次只有一名志愿者前往授课,但是他们每次都坚持共同前往,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他们分工合作,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使足了吸引孩子的招数。因此音乐课也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每次教室门口都围满了没能加入第二课堂学习的孩子。
2005年10月19日,“屋顶小学”四、五、六年级的49个孩子兴奋地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在武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0402班学生的带领下,参观了大学的教学楼、体育场、图书馆、大礼堂、食堂,许多孩子说,他们还是第一次过江到武昌呢。由于汽车座位有限,一些担心不能被挑选去“上大学”的孩子在校长面前急哭了。
一天的参观结束了,郎坤看着孩子们上车,清点完人数后,她突然有些难过。她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将来他们中间会有多少人上大学,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呢?回到‘屋顶小学’,他们会再次面对现实的生活,面对可能随时辍学的危险。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我们的所能,把更多的欢笑带给他们,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很多的挑战,也有很多的机会……”她这样在心里说。
在志愿团队的努力下,多家媒体报道了“屋顶小学”的境况,使学校的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尽管郎坤和志愿者们把运动休闲的时间用在了支教上,但从孩子们一声声“老师”的呼唤、一个个满足的眼神中,他们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成就感。
义务支教、爱心宣传、募捐筹资、走访结对……大学4年,郎坤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给了农民工子女,先后有170多名志愿者登上“屋顶小学”的讲台,每年会有新的老师接过支教接力棒,而郎坤坚持了4年。
4年间,郎坤和志愿团队募集衣物1200余件,学习用品500余件,通过在校MBA募集资金5000元用于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她牵线组织凌智小学十几名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和不同班级结对子,为这些学生解决每年的学费,并通过走访、辅导,为孩子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2008年,郎坤被授予“武汉青年五四奖章”,成为当年唯一获此荣誉的在校学生。
“他们是我的希望/让我有继续的力量/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他们是未来的希望/但愿我能给他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李宗盛的这首《希望》是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郎坤最喜欢的歌。每次唱起这首歌,歌词中的“他们”就浮现在她的脑海——那是“屋顶小学”的农民工子女,那是贵州山区的留守儿童。
自2004年上大学以来,郎坤坚持6年关爱帮扶农民工子女,被媒体誉为“最执著的志愿者”。2010年12月,郎坤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光环之外,郎坤是一个能喝二两米酒,看电影会哭,有时也会钻牛角尖的女生;是喜欢三毛作品,喜欢唱李宗盛的《希望》的女生。
这个出生于1984年的短发女生尤其喜欢心形糖果,水果糖、果冻布丁常常塞满了她的抽屉。在郎坤的理解中,志愿服务“就像一块吮不尽的甜糖”。她给孩子们发得最多的也是糖:大白兔、棒棒糖……她希望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像所有幸福的孩子一样,能够品尝生活的甜蜜。
本科4年,业余时间全给了“屋顶小学”
一边是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一边是商贩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
简陋的厕所,冻伤的小手,出租屋里伏在床沿写字的孩子,还要尽快写完作业做家务……
2005年3月27日,郎坤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这张照片,她没有想到,当她在“象牙塔”书写青春的时候,当她在亮堂堂的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在这座城市一个菜市场的楼上,竟有一所“屋顶小学”。
看着这则报道,郎坤的心被触动了,正在大一担任团支部书记的她坐不住了。深入学校一了解,郎坤才知道,孩子们的爸爸、妈妈进城打工,大都从事贩菜、家政、建筑、清洁等工作,甚至不少人以拾荒、挑扁担为生。较之城里的其他孩子,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多了几分艰辛。然而希望子女读书、读好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父母们的普遍愿望。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郎坤想,人不能选择出生,但是可以选择通过奋斗改变现状,那些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命运的人是值得帮助的。和武汉市几百家菜市场一样,江汉区高家台这家菜市场毫无特殊之处。但是,很难想象在如此喧闹的地方,在屋顶上竟然隐藏着一所叫凌智小学的学校。这是一所专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民办小学。学校在武汉市很难找到价格低廉的教学场地,不得已只好将教室建在这家菜市场的屋顶上。
菜市场的楼顶是一个平台,学校就建起围墙,将它改造成一个空中运动场,整个学校6个年级10个班都在二楼上课。在这个城市,这样的办学条件,也许10年前就已经很难找到了。孩子们每天在上面升国旗、做广播体操、玩游戏……楼下的菜市场是他们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每天教室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市场上商贩的叫卖声掺杂在一起,构成了城市里独特的乐章。
由于父母都是进城的农民工,流动性很大,所以,有的孩子今天来上课,明天就可能不来了;有的孩子才报名一个星期就要退费……学生的离开,大都是因为父母要换打工单位。于是,他们转学、退学,也有可能就从此辍学了。凌智小学刚刚建成时有700多名学生,而现在只剩300多个了。
震惊之余,郎坤联系到这篇报道的摄影记者。联系学校、实地走访、反复交流,一个月的时间,郎坤往凌智小学跑了17趟。一开始,校长担心这个女大学生也就是3分钟热度,图个新鲜或者混个实践经历就回去了,但郎坤用行动打消了校长的顾虑。终于,双方商定,由郎坤发起组织在凌智小学建立共青文明岗,进行义务支教。
光自己苦干不够,郎坤在全校招募支教老师,成立了支教团队。“当时想建立一支20人的团队。”通过网站发帖、学校发传单,郎坤竟然收到了200多人的报名,最后只好面试取舍,不久,一支20人的教师团队就建立起来了。
这使郎坤小小振奋了一把:“以个人名义发起的,一开始还怕得不到信任和支持。看来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大学生是很愿意帮助别人的。”
郎坤说,考虑到大家都不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团队主要负责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和英语课程。以前,凌智小学因缺乏专业教师很难开齐这些课程
“我是老师,也是团队负责人,要演什么像什么。”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写满了听课记录和心得。为了讲好课,郎坤在寝室里对着镜子一遍遍大声演练,打开电脑就反复看优秀课程视频。根据成员的特长,郎坤还将20人分成了不同的教学组,并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
谭婵娟、王威翰、江海龙3名同学是音乐小组的志愿者,根据安排,每次只有一名志愿者前往授课,但是他们每次都坚持共同前往,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他们分工合作,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使足了吸引孩子的招数。因此音乐课也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每次教室门口都围满了没能加入第二课堂学习的孩子。
2005年10月19日,“屋顶小学”四、五、六年级的49个孩子兴奋地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在武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0402班学生的带领下,参观了大学的教学楼、体育场、图书馆、大礼堂、食堂,许多孩子说,他们还是第一次过江到武昌呢。由于汽车座位有限,一些担心不能被挑选去“上大学”的孩子在校长面前急哭了。
一天的参观结束了,郎坤看着孩子们上车,清点完人数后,她突然有些难过。她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将来他们中间会有多少人上大学,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呢?回到‘屋顶小学’,他们会再次面对现实的生活,面对可能随时辍学的危险。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我们的所能,把更多的欢笑带给他们,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很多的挑战,也有很多的机会……”她这样在心里说。
在志愿团队的努力下,多家媒体报道了“屋顶小学”的境况,使学校的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尽管郎坤和志愿者们把运动休闲的时间用在了支教上,但从孩子们一声声“老师”的呼唤、一个个满足的眼神中,他们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成就感。
义务支教、爱心宣传、募捐筹资、走访结对……大学4年,郎坤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给了农民工子女,先后有170多名志愿者登上“屋顶小学”的讲台,每年会有新的老师接过支教接力棒,而郎坤坚持了4年。
4年间,郎坤和志愿团队募集衣物1200余件,学习用品500余件,通过在校MBA募集资金5000元用于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她牵线组织凌智小学十几名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和不同班级结对子,为这些学生解决每年的学费,并通过走访、辅导,为孩子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2008年,郎坤被授予“武汉青年五四奖章”,成为当年唯一获此荣誉的在校学生。
贵州支教,在山区小学播撒志愿火种
在郎坤的衣柜里,珍藏着一套花纹绮丽、色彩鲜艳的苗绣服装。她平时不舍得穿,怕洗褪了色。
这件苗绣背后有段故事,发生在郎坤赴贵州支教的那一年。
郎坤来自河北秦皇岛,父母在军工厂里做事,她说,把自己送到遥远的湖北念书,是父母怕她太过依赖他们。而2008年本科毕业后,郎坤选择了投身西部,投身她热爱的支教事业。经过选拔,她成功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队长,远赴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
第一次走进大山深处的龙里县哪嗙乡谷冰小学,郎坤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学校用的是1978年建校时配的桌椅,已经30年了,起初是200套,现在凑合能用的只剩下不到60套了,教室里除了读书声就是桌椅的吱扭声。”郎坤下决心,要为谷冰小学换桌椅。
龙里县城关三小90%以上的孩子都是农民工留守子女,郎坤尤其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于是,郎坤想到让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建立起“七彩阳光工作室”,培养雏鹰志愿者,并组建心理援助爱心联盟。一年里,67名雏鹰志愿者组成小记者、小保安、小环保、小礼仪、小向导、小文艺、小监察等“七小”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全身心地付出,使郎坤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学生们把她当作知心姐姐。
一年后,尽管郎坤离开了贵州回校读研,她仍然通过一家慈善网站联系到了资助人,帮助谷冰小学更换了桌椅,还为学校捐赠了一批图书,而资助人感动于郎坤的行为,相约她次年再赴龙里,资助更多的孩子。
类似谷冰小学的例子还有不少,在贵州的日子,郎坤始终忙碌着,向大山深处的贫穷者伸出援手。
一次,他们跋涉4个小时到辍学学生家里家访,只见家徒四壁,墙壁裂缝能钻进人。孩子下地干活了,爸爸因为脚伤,在家照顾智障的妈妈。爸爸的脚伤本是普通外伤引起的感染,想省几块钱的医疗费所以一直拖着,导致大面积溃烂,右脚已经有三分之一烂得不成样子,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上千元的医疗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父亲哽咽着说:“我不是不想让我家崽儿去上学,实在是没办法啊……”
郎坤和支教团的同学联系了“贵州人”公益网帮这家的孩子筹集学杂费,联系县残联和民政局为孩子的父母办理了残疾证和社会救济。
村寨里,一个黝黑瘦弱的小女孩,穿着两件薄薄的打了很多补丁的衣服,光着脚跑在满是石头的山路上。她弟弟的右眼被同学打伤失明,至今4年了都没钱去检查治疗。家中被灶火熏黑的墙面,仅有一床棉被,油光可鉴。女主人告诉郎坤,怕洗坏了棉絮,没得盖。
“读完初中,再去打工”,小学围墙上的标语令郎坤难忘。她觉得那些被吞噬了求学梦想的孩子需要社会伸出援手。
郎坤和支教团队一起倡导建立了龙里县贫困学子项目库和“献爱心、送营养”鸡蛋工程助学基金。他们将项目库的贫困生资料整理成册,与爱心网站、爱心企业联系,报送规范的贫困生调查表及贫困生照片等明细档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学校,并通过他们分发给全县亟需物资的人们。
“我们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座桥,一座心桥,连接着山里山外爱的世界……”郎坤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不仅是能上学,还得让孩子们上好学。
转眼一年的服务期要结束了,郎坤和相伴一年的同事、学生们告别,眼中噙满了泪水。午夜梦回,泪犹湿枕巾。
郎坤不会忘记,谷冰小学的校长一大早从山里出发,自己驾着车颠簸了4个多小时,为她送来一套当地苗家亲手织布、绣花的民族服饰,偷偷放到了郎坤的房间里;临行时,当地“三支一扶”志愿者强塞给她一件手工打造的银饰,这都让郎坤从中感受到了感激、信赖和友谊。
郎坤永远记得,在贵州去学生家做家访的时候,主人会毫无保留地把家里的腊肉、上好的米酒拿出来招待志愿者。“去贵州之前,不少时候把自己看成救世主一般,后来才发现贵州人的淳朴和善良给我的影响足以受用一生。”
在贵州一年的支教生活,对郎坤除了意志的磨砺,更有精神的洗礼。“我们带着帮助孩子们的目的来到贵州,而这些最真、最纯、最温暖的情感又何尝不是帮助了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多么的幸运。从贵州回来,自己也改变了不少,去掉了些浮躁,更多的是学会了感恩。”郎坤说。
2009年7月,龙里县城关三小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少先队基层工作试点单位。
彩虹计划,爱心托起农民工子女的蓝天
选择做志愿者,郎坤说有感恩的原因。
临近大一上学期末,郎坤被诊断为右肺气胸,在肋骨之间开了个口子,做了微创手术。父母不在身边,马上又要考试,躺在床上的郎坤有些不知所措。同学知道了,排了一个班,轮流24小时照顾她,送水送饭,晚上就趴在她床边睡,一直坚持到郎坤出院……班上举办元旦晚会,压轴的节目是“接郎坤回家”,郎坤感动得不得了,当晚没睡好觉。这件小事,她一直记在心里,她总惦记着:“同学们这么爱我,我也要让别人感受到我的爱!”
贵州支教回到母校后,郎坤立即奔赴“屋顶小学”。过去6年,每年寒暑假,郎坤志愿者团队的20名队员都会上门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家教辅导,6年不辍。学校校长孙红枫介绍说:“在郎坤的带动下,来我们学校做志愿者的不光是那20人,整个管理学院30多个班级都参与进来了,有上千人,甚至理工大其他学院的人也加入进来了。”
孙红枫介绍说,今年新学期开始,成才分校学生们的早餐上,开始多了一杯牛奶。原来,郎坤从今年3月份开始在一个班进行“营养早餐”的试点计划,这个班的每个孩子每天早上都可以得到一杯扬子江的新鲜牛奶。“后来有的学生开始抱怨了,为什么他们有牛奶我们没有呢?”郎坤说,成才分校有300多名学生,要实现每人每天一杯牛奶,目前资金上有困难。郎坤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轮流制”,每个班每个星期至少有一次机会可以每人喝上牛奶。
至于资金来源,郎坤说,一方面通过义务卖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捐款。“我将管理学院分了几个团支部,每两个团支部负责一个班级,现在成才分校的8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团支部具体负责。”郎坤说,大学生财力有限,用“多对一”,即两个班级负责一个贫困学生的学费这种方式,既能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又能缓解大学生自身的经济压力。
返校读研期间,郎坤继续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生活问题,经常深入武汉周边农民工子女学校调研,结合6年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新时期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机制与模式,参与了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专项计划,选择农民工子女最根本、最迫切、最直接的需求为切入点,创建面向全武汉农民工子女的“5+1”志愿服务体系,以期更加全面、深入地践行关爱农民工子女的事业。
现在,她又开始筹备推广“彩虹计划”:参与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专项计划,通过亲历助学、爱心联盟、融入武汉等主题行动,开展近100个志愿服务具体活动。郎坤憧憬着,能动员全市高校志愿者团队与农民工子女学校等建立1000对共建关系,服务全武汉6万至8万农民工子女。
“希望在,胜利就在,年轻没有失败!”郎坤每次说起这句话都是激情澎湃,“我将用我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道路上一直求索……”
郎坤日记
每一篇日记,都是对支教岁月的回味——
2011年1月1日
今天是元旦,2011年的第一天,在这个新的开始,我打开电脑,翻看以前的照片,回首走过的路,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两年前……
2009年元旦前夕,我在贵州招募的第一批雏鹰志愿者自发为四川地震灾区小伙伴们送出了60份新年问候信。当地邮政部门特意为我们开了“后门”,在每个信封上都提前印上了“贵州·龙里2009.1.1”的邮戳,寓意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希望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们能够在2009年这个喜庆的年份里忘记痛苦,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我时常反思,这样一群本身就需要别人帮助的农民工子女都把自己的爱给了同样在困难中的小伙伴,更何况我们这些在幸福中的人呢?他们的淳朴、善良是应该得到回报的。贫穷不是他们的选择,因为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是他们渴望通过奋斗来改变命运。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小雏鹰”,希望有一天在祖国的蓝天上能够看到他们展翅高飞,这就是我们志愿者的梦想……
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孩子们有些已经上了初中。不知道“小雏鹰”们是否也和他们的郎老师一样感怀呢?那些记忆是我的宝贝,我相信也是孩子们的。
2011年1月20日
这几天天气干燥、上火,一个老师建议我买点金银花露喝,败败火。我一下子又想到了贵州,想到了我和金银花的故事。
以前只在药店里见过金银花,我在贵州第一次看到新鲜的花朵,没想到新鲜的金银花很漂亮、很香。开始,有个孩子送了我一朵,学生看到我喜欢就隔两三天给我送一小束,放在瓶子里插着,我每次收到花都很高兴。很多学生送我花,有的学生我甚至叫不出名字。他们把花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并给我留张小字条,上边写着“亲爱的郎老师收”、“尊敬的郎老师收”、“我最喜欢的郎老师收”等等。
在贵州支教时的网帖
谢谢各位兄弟姐妹的支持,昨天收到江门网名为“多做事,少说话”的爱心人士的信息,好感动。想着身边有那么多人的关心,虽然素不相识但却彼此信任,因为救助贫困儿童而走到了一起,相识、相知、成为朋友……想到这里心里暖暖的。贵州有下雨如过冬的说法,昨天又下了一场雨,但是因为有了这些朋友的支持,心中就莫名地感动,感觉自己并不孤单。感谢你们!
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将你们募集的衣物分发给需要的孩子,我们支教团同样在高中支教,大一些的裤子可以给他们穿。说起裤子,这让我想起上半年队友给我讲的一件事:一个女生由于家庭贫困基本没有买过什么衣服,裤子穿坏了,向家里要了20块钱,花季少女很爱美,于是她买了一条穿起来很合身的牛仔裤。她爸爸看到了,埋怨她为什么这么不懂事,不买一条大些的,这样可以多穿几年。后来女孩把这件事情写在了日记里,由开始对父母的不理解,到后来深深地体谅父母。因为那20块钱是父亲卖血得来的……
这样的情况虽然不是普遍存在,但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相似的情况,期待着大家共同努力,力所能及地帮帮这些孩子。
请捐赠物品的朋友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将把孩子们带着满足笑脸的照片发给您……
延伸阅读
“战友”郎坤
第一次见到郎坤,是在上大学的第二天,她是我们班的女生负责人,而我是男生负责人,想不到在以后的4年时间里我们竟然会成为战友。
齐耳的短发、高高的个子,还有坚毅的眼神、执著的目光,这是她最初给我的印象。郎坤是个不服输的女孩子,在学习上有一股拼劲。每到紧张的考试复习,她总会很忙。每天早早就去图书馆、自习室找位置自习,许多同学都会拿着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去问她,她总是耐心解答,还会主动跟我们讲解一些复杂的知识点。要知道,对于总是把每个问题都要弄个一清二楚的她而言,时间是多重要啊。但是每门课程上完后,为了便于复习,郎坤总是抽出时间整理课程要点,归纳复习提纲,还不忘把整理的成果放在网上和全班同学共享。她美其名曰“有福同享”。全班同学都很感谢她,都说考试后请她吃饭,却被她笑着谢绝了。正因为有了这些努力,她综合测评成绩3年总评专业第一。曾荣获校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各一项。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毕业的时候,她代表我们专业参加公开答辩,还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二等奖。
她不满足于学习专业知识,还强调学以致用,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在我们的团队中,她是唯一的女生。但在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期间,我们都不把她当女生看,她和我们一起熬夜,通宵改稿、吃泡面、跑市场、做调查,大家都疲惫不堪,可是当我们意志消沉的时候,她总是会第一时间给我们加油打气。她喜欢说,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一起做过“创赛”,跑过课题,做过校创新基金的项目,做过准大学生的调研等等。曾经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为了弄懂结构方程模型的问题,我们敲开了理学院博导的大门;为了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们走进了华中师大心理学院院长的办公室。在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我深深感受着她的坚韧与执著。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彭王城
《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