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满腔的激情遇上残酷的市场,当自我满意的产品面临科技壁垒,资金、人脉、经验……一个个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实际困难扑面而来。
创业的“水”有多深?初涉创业的大学生怎样坚持?大学生创业优势何在?希望就在前方,我该怎么走过去?
除了激情,隐性资本不可少
没有客户,房租、水电费、日常花销又步步紧逼,公司入不敷出。除了激情和理论,创业还需要大量实战经验、社会关系、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本。
刚过完年,王文基就忙着录制自己作为培训讲师的演讲视频。去年6月,他带着自己一年多基本没有业务的创业公司搬进了山东大学创业实践中心,这里可以免费给他提供办公场地。
王文基自称上学时就是个不太安分的小伙子。2001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他做过高校教师,读了MBA,又先后担任过一些企业的大区经理、企划总监等多个职务,但一直没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2008年,王文基决定自己成立公司。他在济南市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注册成立了一家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单枪匹马跑起了业务。
但王文基发现,企业管理和业务开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公司刚成立时,他很幸运地拿下了第一笔较大的培训业务,为一家企业培训基层员工。但此后一年多,虽然他四处奔波拉业务,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他跑过的很多大企业,虽然有培训员工的需求,但一看他的工作经历和公司状况,认为他既缺乏真正的市场实战经验,又没有强大的支撑团队,婉拒了,有的甚至理都不理。而小企业要么不重视员工培训,要么有心无力,没有资金。他跑了几十个,每次都是强打精神去,带着失望回。一年多的时间对他来说简直度日如年。一方面基本上没有找到客户,另一方面房租、水电费、日常花销步步紧逼,靠第一笔业务赚到的一点小钱已经难以支撑下去。公司开始入不敷出,个人生活费都没有了着落,他只好借钱维持生计。在此期间,王文基开始彷徨,质疑创业的冲动,后悔当初放弃了在泰安一家高校工作了4年的教师职位,创业的激情一天天消沉。万般无奈之下,王文基悄悄考过公务员、省属事业单位,还到另一家公司应聘业务员,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直到去年5月,王文基的母校——山东大学的创业实践中心同意免费提供办公室,王文基才感到绝处逢生。签了相关协议,他带着眼看连房租都交不上的公司搬进中心,免去了每个月为房租发愁的苦恼。
在山东大学创业实践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王文基收缩了业务范围,主要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和企业基层员工开展室内体验式培训。低年级学生的培训业务,主要来自山东大学等高校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训项目。王文基说,近几个月来,公司开始有业务,减少亏损,再加上免去了办公房租,逐渐收支平衡,但要实现盈利,还需要不少时间。
回顾这一到目前仍然非常艰难的创业经历,已不再张扬的王文基苦笑着把原因归结为“个人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他说:“大学生不要轻言创业,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并没有真正作好创业准备,对创业本身一知半解,空有一腔激情,这非常危险。”王文基说,他自己原以为学了MBA,还在市场营销系当过几年教师,就可以在市场上闯荡了。但事实上,创业不仅需要激情和理论,还需要大量实战经验、社会关系、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本。
王文基一头扎入市场,一方面,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虽然业务不多,但需要缴纳的税费一点也没少,原来的创业孵化中心也没有给他实质的支持和优惠。此外,他也申请了一些创业基金,但填了表格之后没有下文,最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生死抉择,准确定位是关键
仅凭自己研发的产品,科技含量和成熟产品差距并不大。转换定位,把公司打造成转化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技术交流平台,成为实际选择。
张水和王文基差不多同时入驻山东大学创业实践中心。张水目前还是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名片上写着“济南科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经理”。
张水2009年10月份组建团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之前,还没有创业的想法。当时只是想通过研发智能门禁系统等高科技产品,提高校园安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让身边的同学少丢点东西。但在准备参赛的过程中,张水和他的团队真正投入到模拟公司的运行中,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公司运作。张水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安保科技产品市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结构,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去年6月,张水的团队获得“挑战杯”山东赛区特等奖。在老师的鼓励下,张水决定成立公司,进军安保科技产品市场,并和另外3名团队成员凑了3万多元,注册成立了公司。
但真正开拓业务之后,张水才发现,他们公司既缺乏资金支持,又没有客户资源。自己研发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成熟产品的差距并不大,在普通的低端产品销售市场上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一旦盲目闯入,很可能在发展起来之前,就“死”于市场混战。而要形成明显优势,则遇到了严重的技术壁垒,他们很难解决。公司刚刚成立,就面临着生死抉择,让张水有点措手不及。
在老师的指导下,张水重新思考公司的市场定位,改变了原来研发和销售安保产品的定位,开始主打技术转化,希望能把公司打造成转化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技术交流平台,通过公司的运作,把高校教师等专家的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推向市场,转化成生产力。这一定位既解决了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壁垒,也得到了山东大学创业实践中心的认可和支持。创业实践中心也希望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转化高科技成果,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档次。
公司定位的问题解决了,但公司的发展仍面临着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老师建议尽快融资,在短时间内把公司做大。但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做大做强。除了3万元的注册资金,他们争取小额贷款和税费优惠等政策也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注册的是“有限公司”,而不是个体户。他们寻求一些创业基金的支持,也经历了和王文基一样的遭遇——填了表之后便杳无音信,解决资金缺乏成了公司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二是刚刚涉入本来就不是很熟的行业环境,对于初出茅庐的他们来说并不是非常有利。比如找一处新建的楼盘推销安保系列科技产品,不仅从楼盘规划建设起就要长期跟踪接触,还要和那些老练的竞争对手周旋,甚至在一些他们现在还难以理解、无法接受的行业潜规则面前,他们只能望而却步。连启动资金都没有着落的他们,很难在一个又一个的持久战中获胜。
张水说:“我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是想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来做点事情,而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资金的支持,对我们至关重要。”尽管公司刚刚起步就面临诸多困难,除此之外还要应付学业考试等一系列问题,但张水说:“想成功,就要能耐得住寂寞和考验。”他们选择坚持。
自我驱动,体现大学生优势
不能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推动大学生盲目创业。大学生创业应该由生存型向机会型和自我驱动型创业转变,体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山东大学创业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济南市青年创业导师王兴元教授说,学校的创业教育和真正的创业实践是两回事。一方面,创业教育具有普适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基本素养,提高大学生学习、创新、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从山东大学在国内有影响的校友企业家来看,大多数都是毕业后经过多年的积累创业成功的。因此,创业教育并不是鼓励所有学生毕业后马上就去成立公司,参加工作以后也可以在企业进行内部创业、二次创业。
王兴元认为,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的学科专业,应该分类区别对待,不能笼统地鼓励所有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更不能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推动大学生盲目创业。举例来说,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侧重职业技能教育、注重实训实践的职业院校应该有所区别。而一些纯理科专业的学生刚毕业时,也并不一定适合立即创业。
王兴元说,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虽然选择大众化的创业项目比如开小店等,比较容易上手,成本也不高,但知识含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很难发挥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此外,创业者个人的素质、阅历以及是否真正具有创业精神等,往往都会成为能否创业成功的制约因素。因此,大学生创业应该由生存型向机会型和自我驱动型创业转变,体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王兴元表示,在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方面,政府还需大力推动,积极改进和落实相关支持优惠政策,如小额贷款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大企业也要鼓励内部创业、二次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条件。从全国来看,在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的浙江等省份,很多人都想当老板,整体创业氛围比较浓厚,而山东及其他一些省份的创业氛围相对不足,这也是形成良好创业环境的制约因素。(本报记者魏海政)
《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