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省情教育 >> 红色摇篮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伟人福地 和谐富地

2011年07月10日 18:06 佚名 点击:[]

——寻访铜鼓县排埠镇毛泽东化险福地

从铜鼓县城出发,朝西南方向行15公里处,有一个边陲重镇叫排埠。历史上,这里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湖南的鞭炮、烟草,江西的木竹、白酒等,都经此地集散。

仲夏时节,我们踏着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沿着红色圣地之旅,寻访伟人毛泽东遇凶化险福地——月形湾。

崇山峻岭,密林起伏,树影婆娑,虫鸣鸟叫……车在山中行,景从车外过。陡然间,耳边似乎响起伟人浓重的湘音:“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湘音平仄间,一幕幕伟人和这座大山之间发生的故事画面由此展开——

1927年4月至7月,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同年9月7日,中央特派员、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护送下,巧装成安源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领导秋收起义。一路上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9月8日进入浏阳张坊镇七溪村时,毛泽东被张坊团防局的团丁抓住,并被押往民团总部,当时团丁并不知道被抓的是毛泽东。

一路上伟人坦然自若地边同团丁闲聊,边盘算着如何脱险。恰巧,其中有一个团丁是湘潭人,于是毛泽东提出:拿几块银圆给团丁换自己的自由。押送的团丁都同意,可队长不同意。无奈之下,毛泽东只好设法逃脱。

来到铜鼓浏阳交界地的一岔路口时,见此处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毛泽东急中生智,猛然从衣袋里掏出一把银圆往路边一甩,然后往左一拐朝山上狂奔而去。团丁们争相抢完银圆后才开始追赶。跑至一拐弯处,毛泽东顺势滑进路边的水沟里,借着茅草、灌木作掩护,将整个身子躺在水沟里。团丁追赶过来,见已踏入铜鼓境内,怕遇上当地农军,胡乱搜索了一阵,便端着梭标走了。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沙石路,我们来到当年毛泽东脱险藏身处,只见郁郁葱葱的林木遮天蔽日,藤蔓纵横,幽深的峡谷中,一股山泉潺潺流下。

“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巧妙逃脱团丁追捕,躲过生平最大一次劫难。”在一块石碑前,随着导游的介绍,我们的思绪再次飘到80余年前的那一幕。

待团丁走远,毛泽东从水沟里爬上来,正好碰上一个打柴人。打柴人将毛泽东带到山脚下的吴家祠,为其安顿好住宿和晚饭,翌日又带路送毛泽东到铜鼓县城。分手时,毛泽东再次问打柴人姓名,打柴人不肯讲。

据导游介绍,伟人遇险的这段经历是伟人在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自己讲出来的。

事后,毛泽东托人多方寻找救命恩人,才知打柴人名叫陈惟德,万载人,是铜鼓纸工会的一名会员,后来参加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作。据说,毛泽东不忘旧恩,还给陈惟德写过信呢!

伟人遇凶化险是唯一的,而月形湾毫无疑问也是唯一的。“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福地由此而生。

伟人的足迹,革命的烽火,为排埠铸造了永恒的光荣和不朽的历史丰碑。数十年来,排埠人秉承着伟人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以斗志昂扬、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姿态,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让外人看到了一个和谐富庶的山区小镇的美丽容貌。

既有金仁、佰泰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又有华辉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有泓邦超高压电缆附件等省重点调度项目……排埠人诚信的品德、优质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争相向排埠抛出橄榄枝,民营企业挑起了排埠的财政大梁;

以高陂、永庆为重点的山羊、土鸡、土鸭养殖专业村,以排埠、三溪为重点的肉猪养殖村;永丰、梅洞的有机水稻,黄溪、排埠的有机毛豆,永庆、华联的有机茶叶……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农业发展格局正在排埠逐渐形成;

被授为宜春军分区国防教育基地和铜鼓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的毛泽东化险福地、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雏形诞生地万寿宫,建于明末清初现存104间房子的客家民居邱家大屋……依托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的牌子,排埠将辖区内著名景点以及农业观光游等项目串成一条精品旅游线,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慕名前往。去年接待游客逾3万人次,唱响了旅游兴镇新旋律。

排埠富起来了,而且,发展的步伐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坚实。去年,该镇完成财政收入1030万元;今年1至5月份,完成财政收入790万元。

行走在排埠的乡间村头,我们感受到心齐气顺、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感受到风正劲足、破浪前行的发展势头。

昔日的福地,已经变成如今的和谐富地。

记者手记: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排埠人踌躇满志,他们将利用五年时间,依托毛泽东化险福地,对外树形象、对内抓发展,以只争朝夕、扎实苦干的精神状态,将排埠打造成生态优美、产业优化、管理优质、和谐富庶的新型小城镇,打造成铜鼓融入长株潭经济圈的“桥头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目标在排埠人的奋力拼搏下定可早日实现。

上一条:偏师借重黄公略——红军名将黄公略转战宜春境内纪事 下一条:第一次反围剿--红军转变战略的首个大战役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9778818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