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
9778818威尼斯是2003年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由宜春师范学校(创办于1908年)、宜春卫生学校(创办于1958年,国家级重点中专)和宜春财经学校(创办于1985年)合并而成,隶属于宜春市人民政府。
学院占地面积501亩,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亿元。学院建有千兆校园网,有较完善的教学服务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馆藏书60.92万册。
学院设有十个系(院)和三个教学部,即:护理学院、锂电新能源学院、医学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会计系、经济管理系、教育系、外语系、艺术系和基础教学部、医学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开设26个专业,即: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疗美容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锂电方向)、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电算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英语、英语教育、体育教育、汉语、初等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
学院生源以江西为主,面向全国2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高职学生5175人。
学院建有1个省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护理专业“1124”培养模式),2门省级精品课程(护理学基础、英语精读),1个省级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基础护理教研室),1项省级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所获荣誉有:
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列为首批“示范专业”;
国家(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基地;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护理)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
江西省师资培训先进单位;
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江西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工会;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江西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
江西省高校后勤管理先进单位;
江西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江西省教育系统“创新发展年”活动先进单位;
江西省大专院校支援贫困县乡农村中小学“结对帮扶工程”先进集体;
江西省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师资队伍情况
有专任教师50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46名,副教授124名;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111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72%。学院有省高校教学名师3名(韩菁、李南、甘晟光),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名(杨云山、高健群、吕燕萍、罗歆),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易滨秀);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院级专业带头人5名,院级骨干教师10名。
三、实践教学条件
学院现有各类校内实验实训场所80个,面积7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796万元。全校多媒体28个,座位数2500个;语音室5个,座位数324个,全校教学用计算机2077台。
护理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已有可以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并就业的校外实训基地152个,涵盖了学院的全部招生专业。
实践性教学占总学时50%以上的专业占专业设置总数的比例为90.48%;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为100%。
四、学生质量
近年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青少年英语风采技能大赛、全国涉外护理专业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江西省专科院校学生四项基本技能竞赛等职业技能竞赛,有60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平均通过率为91.2%,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到87%。
学院学生主要就业区域:宜春市、赣西地区及江西省等。主要就业领域:医药卫生、教育、财经、制造等。2008、2009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88.17%、84.65%,均列全省同类高职院校前列。毕业生称职率达到96%。
近三年,学院录取新生报到率平均为85.3%,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平均达到111.5%。
五、教学改革成就
(一)专业建设稳步推进
学院各专业成立了有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院已形成了与社会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以护理为龙头,医、教、工、经、艺相结合”的专业布局,初步建立起了护理、医技、教育、财经、制造等5大专业群。2010年,将在全国率先开办了与锂电产业相关的专业——新能源应用技术(锂电方向)专业。
学院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坚持强化优势,突出重点,实施“品牌”专业战略,现有1个省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技术),5个院级重点专业(护理、医学检验技术、会计电算化、学前教育、英语教育),4个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护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
(二)培养模式初具特色
近几年来,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和沟通,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2+1”、“2.5+0.5”分段式培养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把职业道德教育、质量意识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专业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护理专业的“112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梯进式144”,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层递进”,会计专业的“全程实训+职业证书+多向拓展”,其中护理专业“1124”模式入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三)课程建设卓有成效
学院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和系列政策,强调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为重点,深化课程改革,按照合格、优秀、精品三个层次进行课程建设。经过几年努力,建设2门省级精品课程(护理学基础、英语基础)、10门院级精品课程,23门优质核心课程。
教师主参编71部教材,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8部,校本教材15部。在全国高校教学课件大赛中,有1个多媒体课件获三等奖;在全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中,有2个多媒体课件获三等奖。
(四)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学院出台了《科研工作量考核及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等政策文件。学院每年投入教研经费50万元以上。近几年,有70项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立项,其中重点教改课题42项,有1项课题荣获江西省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505篇,其中核心刊物83篇。
六、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是国家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实训基地和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省级普通话等级测试站、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培训中心及考点、电子商务师职业全国统一鉴定试点机构、宜春市卫生人才考试培训中心、宜春市经济开发区职工培训中心、宜春市旅游培训中心。
学院有10多位专业教师,担任宜春市科技局、宜春市卫生局医护类科研课题评审专家及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学院积极参与宜春市技能型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市职工再就业培训等,在护理、幼教、会计、技工等方面累计为社会培训1.7万余人次;同时,还承担全省“雨露计划”的培训工作。学院师生每年为社会提供健康咨询及检查服务5000人次以上。学院与1所职业学校开展对口支援,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15人,共同培养学生210余人。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学院派遣医疗小分队前往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和防疫工作,受到当地民众的好评,被中央新闻媒体重点报道。
七、建设方案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方针,立足宜春,服务江西,面向全国,开放办学。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鲜明高职特色;全面提高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做出贡献。
(二)建设思路
遵循“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整体推进”的方针,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专业建设为龙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改革课程体系、内容、方法为重点,建设优秀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为支撑,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保障,强化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5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及4个综合项目建设,促进学院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保障措施,科学分配和使用建设资金,确保各项建设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
(三)总体目标
到2012年,通过实施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双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将学院建设成为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教资源共享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再就业培训基地。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宜春市和江西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项目建设,学院将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四)九个建设项目
省级财政支持建设项目
1、护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3、学前教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4、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非省级财政支持建设项目
5、新能源应用技术(锂电方向)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6、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项目
7、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
8、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9、校园文化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