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形势与政策 >> 专家论坛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2010年10月14日 15:49 佚名 点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编者按: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后,特别是经过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努力,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今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如何深刻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怎样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我们特邀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同志撰文解读,供学习参考。

今年年初,在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这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把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回升向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举措。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力求近期内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增长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提出要通过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1995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我们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情,就是在这12年间,电子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2%上升到20%,作为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确立起来。四大支柱产业的崛起,对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

从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虽然只改变了两个字,但它的内涵却大大扩充了,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上的深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针对生产要素结构的调整,强调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实行规模化经营等,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在需求结构调整上,要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变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供给结构调整上,或者说在产业结构上,要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转变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生产要素结构调整上,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来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转变,我们就既能够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能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如果说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前,按照传统的增长模式,我们的经济还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长,而金融危机的出现,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中可以看出,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具有远见卓识。

二、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一)把扩大居民消费放在突出位置

在发展方式转变上,第一个转变就是需求结构调整,这是根据经济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提出来的。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总需求中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30年间,最终消费率是缓慢下降的,最高时的1985年达到67%,以后逐步下降,最近几年下降到48%左右。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其中政府消费占14%左右,基本保持稳定,居民消费率与最终消费率是同步变化的。居民消费率最高时的1985年达到53%,以后也是逐步下降,最近几年已经下降到40%以下,2008年已经下降到35.4%,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2009年我国的GDP达到33万亿元,其中只有1/3多一点让老百姓消费了,这个比例实在太低了。美国居民消费率最高时达到72%,我国的这个比例连美国的1/2都不到。欧洲的发达国家、日本,他们的居民消费率在60%以上,比我们高20多个百分点。我们费了这么大劲,大家干得这么辛苦,消耗了这么多能源、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真正进入到老百姓消费领域的只有这么低的一个比例,说明我们的宏观经济效益太低。在消费率逐步下降的同时,投资率逐步上升。从2003年以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拉动下,重化工业加快发展,钢铁、水泥、电解铝、技术装备业迅速增长,带来了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2008年,投资率上升到43.5%。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居民消费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发展得到同步提高。其次,大量产品用于投资和出口,造成生产能力闲置,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家电工业开工率平均只有60%左右,钢铁、机械等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力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了投资的大量浪费。

如果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发挥,投资就难以按期收回,有可能使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最后引起通货膨胀。过去几十年我们的经济就是在这样周期性大起大落中过来的,一直到2003年才摆脱了周期性大起大落的困扰。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最平稳、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然而,由于传统发展模式使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越积越多,主要靠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已经到了极限了,这种发展模式到了不能再持续的地步了。

过去几年,我国出口遇到来自许多国家的反倾销和贸易纠纷,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逼人民币升值,还要联合欧盟来压中国。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市场萎缩,估计最近三五年内,发达国家的市场不可能再出现危机之前较快增长的局面,对我国商品的吸纳能力下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下降。2009年,为了弥补出口大幅度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不得不靠扩大内需。尽管消费增长也比较快,但单靠消费不足以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只能靠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去年,投资增长了30%以上,投资总额达22万亿元,这么高的投资率和投资增速是难以为继的。

2009年的投资主要投向一些民生工程、基础设施,这是非常必要的,对将来的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增长势头不能得到抑制,再过几年之后,基础设施也有可能出现过剩。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已经再不能持续下去了,这也是党中央在年初开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最重要的考虑。

(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其一,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曾达到56%。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个比重也比较高,但是之后逐步下降,2008年下降到43%的历史最低点。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GDP年均增长9.8%,两者差两个多百分点,这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下降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其二,收入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个人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是2∶1,现在扩大到3.3∶1。由于农民收入上不去,所以占全国人口多数的农村消费占全社会消费的比重逐渐下降。改革初期,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上是各占一半,2009年下降到30%。农村7亿多人口,消费了不到1/3的商品,城市6亿人口消费了2/3的商品。城市已经饱和的工业消费品,农村居民还是买不起。农村消费市场虽然潜力很大,但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种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这也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重要原因。

在去年“两会”上,根据十七大的精神,我提出一个“双提高”的提案,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二是提高居民消费率。我曾经提出一个设想,如果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由现在的43%提高到53%,比历史上最高的55%低2个百分点。把居民消费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比历史上最高的53%仍然低3个百分点。用三到五年时间把这两个比例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应当说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能做出这样一个大的调整,需求结构就会有一个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将会有一个大幅度提高,就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果能够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就意味着每年将会有5万亿元左右的商品由现在用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让广大老百姓消费。现在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12万亿元,再增加5万亿元,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有一个多么大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需求短缺,日本制定了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用10年时间让老百姓的收入翻一番。我们用不了10年就可以让老百姓的收入翻一番。如果在“十二五”时期能够让城乡居民收入有一个较快的增加,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有一个较快的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个发动机,就可以用更大的马力来驱动经济增长。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通过扶持农业发展来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农民增收的最重要的途径,还是减少农民。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43%,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比为2%~3%。在全国各省中,浙江省农业劳动力比例降低的速度最快,2009年已经降到18.2%,是全国各省中第一个把农业劳动力降到20%以下的省。苏州、无锡市的农业劳动力已降到10%以下。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最直接的指标。全国现在一共有18亿亩耕地,有4.8亿农业劳动力,一个劳动力平均不到4亩地。按照现在的机械化条件,在平原地区进行粮食种植,一个劳动力可以种500亩到1000亩地。而现在一个家庭平均的经营规模是7亩地。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低,这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政府的补贴、以工补农是重要的,但是解决不了劳动力生产率低而带来收入水平低的决定性因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两个转变:农户经营要向集约化方向转变,服务体系要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农户集约化经营能够把大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养殖业,可以做生意,可以到城里打工。农民的打工收入,再加上土地转包的收入,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可以提高到三四万块钱,农村的小康问题就解决了,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就基本拉平了。另外,农业的现代化对大型农业机械提出巨大需求,将把农机工业拉动起来。

2.打破垄断,缩小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根据调查,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很大,这在发达国家是没有的。在发达国家,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和资金可以自由流动,哪个行业资本利润率高,资金就流向哪个行业;哪个行业收入水平高,劳动力就流向哪里。2005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了36条意见,提出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但是由于各个行业存在着垄断,存在着门槛过高的问题,社会资金进不去。所以,打破行业垄断是缩小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一个最重要的举措。

3.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通过个人所得税的调节,缩小个人收入差距。要实行综合性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逐步从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转变。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税制改革的进行,将逐步降低企业税负,增加个人所得税占整个税收的比重,通过改革税制来调节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

(三)把扩大公共服务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

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短期内很难大幅度缩小个人收入水平差距和个人消费水平的差距。但是可以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特别是实现公共财政支出的均等化,使每一个中国公民,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住在沿海,还是边疆,都可以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能够享受到大体平等的服务水平。缩小消费差距下一步的重点要放在公共服务方面,这是今后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最大潜力所在从现在起到2030年的20年内,通过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来提供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根据测算,城市人口每增加一个人,其用于消费的支出要增加5倍左右,另外拉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潜在投资需求是10万元左右。从1997年到2007年,我国平均每年城市化率提高1.4个百分点,每年增加2000万人口,10年增加了2亿城镇人口。2008年和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化的速度下降,2008年为0.8个百分点。今后10年,城市化增长速度要恢复到1997年到2007年的平均水平。如果能够继续保持这个速度,每年有2000万人进入到城市,那么,仅城市基础设施的潜在投资需求每年大约为20万亿元。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6%,到2020年提高到60%,到2030年达到70%,我们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任务大体上就实现了。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已保持了30年,日本保持了20年,韩国保持了30年。今后10年到2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能不能继续保持下去?我们说:“能。”因为中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产生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足以拉动中国经济在10年到20年内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当前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把在城市有了稳定收入、稳定工作的农民工变成城市人口,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要为进城的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服务,比如说把农民工的廉租房纳入到城市保障性住房的范围之内,把为农民工服务的托儿所、学校也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的范围。

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发展大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容为主?现在有一些不同意见。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但是生活成本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生活成本低,但是就业机会少,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很多人都在思考。能不能通过发展城市群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

围绕着一个特大型城市,周围分布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一个半小时的生活圈。但是这种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要吸取法国巴黎搞卫星城镇的教训,不能人为地将收入水平不同的居民分开,而是要让各种收入水平的居民在一起互相融合,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关系长远的事情,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都是我们今天要总结和吸取的,既要解决好大城市和小城市就业与生活成本的矛盾,也要为社会和谐创造条件。

三、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就发出文件鼓励第三产业发展。十几年过去了,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现在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3%,这两个比重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即使跟印度比,也低10个百分点。印度人均GDP只有我国的1/2,但是第三产业产值已经接近50%。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就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占70%~80%,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第三产业发展慢的原因:一是税负过重。1994年税制改革时,第二产业的税收改成增值税,第三产业实行营业税,造成第三产业税收负担比第二产业重。二是缺乏一个专门为第三产业小企业和个体户服务的金融体系。第三产业主要是小企业和个体户,它们需要的流动资金规模比较小。在中国目前的银行体系里,还没有专门提供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围绕的都是大企业、大项目。第三产业的小企业和个体户得不到流动资金的贷款支持。三是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新兴服务业还缺乏经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中,为生活服务的一般传统服务业并不落后,落后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新兴服务业,包括技术、会计、审计、咨询、金融、保险、物流、中介服务等。例如物流,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0%左右,我国接近20%,原因在于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还没有形成。再比如,技术创新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包括技术成果的评估、技术贸易市场等,我国大部分仍停留在企业内部。

为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必须制定有效的政策。“十二五”期间要力求第三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主体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确立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党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各级政府和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不断扩大,科研成果开始增加。但是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大。这种差距从国际专利申请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来。2009年美国申请了约50000项国际专利,中国申请了8000项,美国的GDP总量达到14万亿美元,中国接近5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3,但是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只是美国的1/6,这比较客观地衡量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美国的差距。在中国的8000个国际专利中,拥有专利的主体分布很不均衡。深圳的华为一家企业就申请了1600多项,占第一,第二是深圳的中兴。这两个企业申请的国际专利占全国申请国际专利数量的27%。

现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主要原因是现在对央企的考核指标主要是考核有形资产的保值增值,没有包括无形资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要建立一个鼓励发展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如果体制机制不变,发展方式转变是很难的,企业也不愿意增加研发投入。要建立一个激励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华为一年能够申请1000多个专利,多数央企都有这个条件。如果再培育30个像华为这样的公司,我国的科技实力就可以有很大的提高。

(二)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为什么华为和中兴都出现在深圳?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时发现,深圳是大城市中唯一一个走出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路子的地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深圳就明确提出要实行两个转变:从以外资企业为主向内资高技术企业为主转变;出口从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为主转变。提出这两个转变以后,市政府政策往这方面倾斜。为了集中力量扶持内资高技术企业发展,深圳市政府办了两个公司,一个是风险投资公司,一个是贷款担保公司,现在深圳成长起来的企业,90%以上在它们发展的关键阶段都得到过这两个公司的支持。要建立以自主创新带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

这次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面临倒闭。通过国际并购,把国外经营困难、又有比较好的科技资源的企业并购过来,可以使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一个新台阶。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吉利并购瑞典沃尔沃。现在人们有很多议论,认为这样做有很多风险。吉利能不能把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消化掉,能不能盈利,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相信吉利能够成功。

通过引智创新,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过去请一个海外的高级工程师,年薪要上百万美元。金融危机爆发后,年薪几十万美元就能请到很好的国外工程师。请一些国外工程师,再加上自己的研发人员,组织一个很好的团队共同研发,技术成果百分百是中方的,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捷径。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资源很多,应当加以利用,不一定关着门自己搞研发。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并完善六项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这六项制度是对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任务的全面部署。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对于加快农村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要统一规划。在一个城市内,哪个地方是居民区,哪个地方是工业区,哪个地方是农田保护区,哪个地方是生态涵养区,哪个地方是商贸区,都要有明确、科学的分工,做好整体规划。

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之间产业要互相融合。在我国,农民只管种粮食,加工销售的利润让加工商、零售商赚了,这样农民很难富裕。农民可以在城里边设超市,通过合作社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城市可以直接设立一些农业服务公司,农民打个电话,施肥公司、灌溉公司、收割公司就可以直接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要向农村延伸,农民也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特别是自来水,农民也要能够使用。有了自来水以后,农村居民就可以买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所以农村能不能通自来水,这也是当前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要向农村延伸。温家宝总理已经在这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低水平、全覆盖,然后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要素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之间的多类生产要素自由、双向流动。重庆和成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特别是成都市,最近10来年,他们坚持不懈地提出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成都平原,城里人到成都郊区租农民的房子,搞农家乐旅游,农村人用出租房子的收入,到城里来再租几间房子卖农产品,搞一些经营。城乡之间、老百姓之间非常和谐。这种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解决了很多难题。

社会管理一体化。成都市提出实现社会管理一体化,取消城乡之间的户籍界限。成都市不分城市人口、农村人口,都是成都市的人口。他们建立了一套民主管理制度。农村、城市过去是分开设置管理机构,现在统一管理。比如说民政局,它的任何机构都是既管城市,又管农村。在行政管理上实现一体化,成都市也做了很多探索。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他们的探索非常有意义。

六、以开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一个重要经验。当前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扩大开放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另外还有大量的、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这两个问题孤立起来看是两个包袱,但是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看,又是一个优势,这个优势就是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劳务输出,把外汇储备利用起来,也把过剩生产能力的作用发挥出来。扩大海外投资,有利于创造出口需求,打破资源瓶颈,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从而实现多重目标。

七、建立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要建立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形成一种制度,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够自动地向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方向进行。

(一)要从制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全要素市场体系。建立包括商品、资本、人力、土地、自然资源等全要素市场体系。资源价格不仅要反映其开采成本,还要反映它的环境成本和稀缺程度。由于资源价格构成中不包括短缺性这一个因素,造成资源的价格太低,要通过资源价格调整来保护资源,发挥资源的效益。

(二)改革财税体制

1994年利改税之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制,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从那之后,中央财政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明显提高。然而,地方的财权跟事权还不够匹配,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比较慢,所以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土地财政,通过土地出让金来弥补地方财政支出不足。沿海一些城市土地出让金相当于当地政府一半财政收入,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地方政府的税源。

(三)改革金融体制

目前我国金融运行总体来讲是健康的,问题是专门为小企业、个体户和农户服务的小额贷款体系短缺。改革重点是怎样建立一个为小型、微型经济主体服务的金融体系。美国一共有8000多个银行,其中90%都是区域性的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只在一个地区之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些小银行对当地客户比较熟悉,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我国现在金融体系主要是几十家大银行,只有“主动脉”,而缺乏“毛细血管”,金融的“血液”输送不到小型、微型的经济主体里去。所以,要通过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群众性创业活动和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能够由市场解决的事情,政府不要干预。政府职能集中到制定制度和政策,当好裁判员。此外,事业单位改革应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任务。

上一条:中国如何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 下一条:沈浩时事报告厅报告——我在小岗村当书记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9778818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