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我们爱上这样的政治理论课

2010年07月02日 17:18 佚名 点击:[]

没想到学生们对社会问题的把握有如此的深度和广度——讲对外开放,他们会历数我国几千年的开放史;讲科教兴国,他们会探讨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讲可持续发展,他们会结合实际分析循环经济,等等。他们的创造性和表现力令人惊讶。

■学生们在班干部的组织下根据老师的总体要求进行设计,他们会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搜集资料,也会把日常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摆上课堂,他们会珍惜这难得的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

镜头回放

“今天:天气晴朗,零下4-7度。北风三四级。一,艾滋病防治条例今起施行,防治步入法制轨道。二,特别关注:今日起,宠物扰民、强行乞讨将违法……总结:今日起一批法律法规实施,深刻影响百姓生活……”

这不是电视台在播新闻,而是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专业的黄嫕同学在政治理论课上做点评时事环节的“时事全接触”。

上课了,主持人胡望舒同学首先介绍了本次课的安排和参加人员。然后就是上面新闻组的“时事全接触”。代小梅同学为大家报道的是国家环保总局举行的“中日合作二恶英监测能力加强示范项目”成果普及报告会,得出了环境友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这个结论。颜国华同学关注的是“反腐高招”,他向同学们介绍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做工作报告的内容。

“下面有请辩论双方上场!”主持人宣布。“唇枪舌剑”环节开始了。双方就“改革之利弊”展开辩论。经过精心准备的双方慷慨陈词、妙语不断,不时博得台下同学的喝彩。

课间休息之后,张金鹏同学结合新闻组和辩论组提供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思考,为大家汇报了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他先用一组反映环境污染和弱势群体的图片引起了同学们对“什么是和谐”的思考,然后引经据典地介绍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进而着重分析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问题。最后,他为同学们讲解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走向。他所做课件的最后一页是一副每张牌上都写着“love”的多米诺骨牌,寓意“爱在传递”。

“哗……”在热烈的掌声中,学生参与教学部分结束了。

教学安排

[学生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

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上试行参与式教学法。由于学生是大班上课,我把每个班一分为二,按单双号每次安排半个班(约15人)的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自己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这一次安排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专题的题目开学初在授课班级就已经定下来了,然后一般提前一周提一些具体的要求。

接到任务后,在班委的组织下,14位同学分成两个部分进行。由4位同学组成新闻组,推出“时事全接触”栏目来搜集和评点近期重要新闻,尤其是与本专题相关的内容。4个男生和4个女生形成辩论组的正反两方,准备“唇枪舌剑”栏目。还有两位同学,一个当主持人,一个负责专题内容的讲授。

同学们讲的每一次课我都很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表现总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把握有如此的深度和广度———讲对外开放,他们会历数我国几千年的开放史;讲科教兴国,他们会探讨人才流失问题及其对策;讲可持续发展,他们会结合实际分析循环经济,等等。我也惊讶于他们的创造性和表现力,除了辩论,同学们还拿出了情景剧、反转剧、相声、歌曲、动漫等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学生们说,这样的政治理论课我们爱上。

具体做法

[大课堂条件下全员参与的互动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的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生多师少”因而需要合班上大课的情况,但是大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认为与此同时还需要授课的教师改进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积极探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笔者在近几年的《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主要承担了北京林业大学教改课题“大课堂条件下全员参与的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充分认识参与式教学对于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开设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大学生也多以“是否有用”来衡量所上的课程。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必须能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学习者产生“真正的学习”。参与式学习已被证明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取得理想的教学实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

再者,如今的大学生掌握的信息既丰富多彩又纷繁复杂,他们的主体意识需要张扬,他们的创新能力需要展示。参与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的最好体现,它能够让学生有机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和分析一些现实问题,同时也能够发挥自己所长创造性地学习。课堂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要让学生们把问题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以便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青年人受同辈伙伴的影响比较大。参与式学习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互动,而且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各种观点互相砥砺,达成共识,如此习得的知识才有实效。要因地制宜,选择灵活、可行的方式。

参与式学习的理想人数以不超过50人为宜,而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都在150人至200人左右,要想让每个学生在每次课都有参与的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即在开学初就根据课时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比如,我一学期是50学时,每周一次4学时,这样就可以把一个五六个班级(一个班在30人左右)合上的大课堂分成10到12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周的参与式教学。在这一周里,他们要参与课程的设计、组织和总结,我称之为“主导型参与者”;而其他时间,他们可以参与别的小组设计和组织的活动,变成了“非主导型参与者”。

做好参与式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有两个阶段的准备:一是学期初的准备。学期初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一次总动员,教师要针对授课对象选择适当的形式。我一般把第一次课作为“破冰之旅”,先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动员大家就假期见闻踊跃发言,同时把发言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假期生活也是丰富多彩,这样的畅所欲言和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而且他们带来的随机信息完全可以反映出当前社会的概貌。

由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来自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从同学的发言中总结出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让同学们通过交流认识到学习这门课是要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培养自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能力。然后教师要明确提出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向学生介绍完该方法之后,要引导学生讨论出本学期学习过程中应当共同遵守的规范性要求和希望达到的学习效果。

二是每次课前的准备。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对每次课感兴趣,就必须与时俱进、密切联系实际。比如在讲改革开放的内容时,我结合社会上对一些问题的争论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在讲分配制度时,让学生结合大学生就业问题设想自己将来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在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时,让学生去“发现”当前存在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等等。同时,要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只要提供下次课的主题和有关的参考资料即可,具体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对学生来说,他们要在班干部的组织下根据老师的总体要求进行设计,他们会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搜集资料,也会把他们日常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摆上课堂,他们会珍惜这难得的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造性往往会让你有意外的惊喜。

把握好学生主导的课堂实施环节。

我一般把每次课拿出一半时间给学生,他们按照自己的设计上台讲演,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集体部分的形式可以是一周新闻评述、专题辩论、情景剧表演、案例分析等,个人部分主要是由小组推选出一人结合本节课主题进行模拟授课。

要想让这个阶段取得实际效果,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来督促“主导型参与者”,比如老师要把每个人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从准确性、生动性、创造性和个人形象等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其他同学的要求,让大家学会倾听、遵守纪律、给台上同学以鼓励;三是要认真记录,为总结讲评做准备,除非有明显的错误,否则尽量不要打断同学们的讲演。

最后,教师要善于总结、提升。有人把这种总结喻为飞机着陆,需要很多技巧来保持平稳。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适当的评价,既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劳动,给他们以信心,又要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提醒其他小组注意,但又不能变成泼冷水。然后,可以从学生提供的某个话题切入,让大家明白现实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导大家结合教材的内容,了解党和政府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分析这些政策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尤其更要培养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学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来不断完善政策和理论。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总结要有针对性,尤其是要解决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困惑和问题,避免师生各说各话,让学生产生被愚弄的感觉。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存在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大课堂下的纪律问题、每个人的参与机会问题、如何准确考核等问题。但我们要相信“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学习是最后的学习”。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对教师的知识面和把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实现教学相长的两全其美的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作者:林震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上一条:复旦思修课教师陈果上课视频受到推崇 下一条:高职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9778818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